宿迁市宿城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5-16 宿迁市宿城区统计局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全年物价总水平前高后低、逐步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增长5.0%。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有涨有落,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上涨10.9%、5.5%、2.7%、4.1%、5.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回落0.3%、0.3%、0.2%。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67亿美元,同比增长62.9%。其中,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同比增长89.3%;进口总额0.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年协议利用外资1605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项目6个,实际到账外资3111万美元,同比增长21.5%。

六、财政

财政税收增长较快。2011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4.95亿元,同口径增长3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86亿元,同口径增长36.5%;基金预算收入5.82亿元,同口径增长30.3%;中央级收入13.27亿元,同口径增长46.7%,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86%。

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两税”及新增企业所得税收入10.56亿元,同口径增长34%;地税部门完成地方工商税及企业养老金18.31亿元,同口径增长58.9%;财政部门完成非税及基金收入6.08亿元,同口径增长6.1%。

分地区看,区直完成财政收入14.47亿元,同比增长70.2%,乡镇完成财政收入3.2亿元(不含洋河镇),同比增长45.5%;街道完成财政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74.5%;园区完成财政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45%。

全区实现财政支出27.84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1.65亿元,同比增长25.4%。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年获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2个,国家火炬计划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个,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个,市级各类科技计划23个。

2011年全区获批各类高新技术企业5个,高新技术产品22个,获得科技成果鉴定42项;获得年度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批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名单8个;获得民营科技型企业等其他荣誉25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显着,当年投入4.5亿元,新增“校安工程”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新建乡镇省优标准幼儿园9所。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断完善,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共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普比达6:4。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7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3所,初级中学20所,小学17所,共有在校总人数94745人;全区共有幼儿园81所(办园点46个),共有在园总人数15926人。全区共有教职工人数6338人,其中专任教师5379人。

八、文化、卫生与环保

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全年开展大、中型广场文化活动12次,为城乡居民送戏37场,送电影2100场,送书30000余册,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改善。艺术创作和生产进一步繁荣。全年文学艺术作品获省以上奖项6个,群文比赛获市级以上奖项8个;戏曲、曲艺作品在市级以上发表13个。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加强。顺利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阶段性任务。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组织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网吧专项整治,立案查处违法违规经营网吧51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3家,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

卫生体系日益健全。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网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区、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初步形成。全区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7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8个,民营医院卫生院22个。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50人,其中执业医师256人。注册护士174人。年末拥有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400张。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51036万元,其中环境污染源治理投资额6474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44562万元。全区环境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75.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年末全区拥有污水处理厂4座。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2011年末,全区总人口71.34万人(不含洋河新城),男性

36.65万人,女性34.69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5.6(女性为100)。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顺利通过省“十一五”终期评估,荣获“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称号,2011年,全区人口计划生育率95.5%,人口出生率为8.35‰,人口死亡率为3.65‰,自然增长率为4.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9元,同比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8361元,同比增长19.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34元,同比增长24.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75元,同比增长18.9%。列入统计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4027元,同比增长37.9%。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增强。认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685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43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1%。加强就业培训,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1862人;创业培训230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65万人。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全年职工“五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2565人、60470人、39200人、40910人和34901人。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达94.1%,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94.5%,城镇失业保险覆盖面95.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92.5%。

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拥有福利企业单位17个,福利企业残疾人从业人员1082人。社会福利事业收养人数2950,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床位数2870张。

社会救济面进一步扩大。全年社会救济人次数72877万人次,集体五保人数3846人,供给金额4198万元。

城乡低保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60元和23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3500元和2800元。城乡低保人员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

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

2、各项指标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