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浙江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2022年,浙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统筹打好疫情防控、稳进提质组合拳,经受住了超预期的冲击和挑战。全年经济运行总体保持恢复态势,新动能持续成长,市场价格平稳,民生保障有力,高质量发展特征进一步显现,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扎实开局。
一、综合[1]
根据国家统一初步核算,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2]为777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25亿元、33205亿元和4218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3.4%和2.8%,三次产业结构为3.0:42.7: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849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617美元),比上年增长2.2%。
据2022年全省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5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36万人,女性人口314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2%和47.8%。全年出生人口41.2万人,出生率为6.28‰;死亡人口40.9万人,死亡率为6.24‰;自然增长率为0.04‰。城镇化率为73.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7%。城市上涨2.2%,农村上涨2.2%;消费品价格上涨3.0%,服务价格上涨1.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1%。
年末就业人员3930万人[3],比上年增长0.8%,占常住人口的59.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5.6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2.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5%的控制目标。农民工总量为1368万人,增长2.1%。
新动能持续引领增长。全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28.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977亿元,比上年增长6.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6.5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高技术、战略性新兴、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5%、10.0%、6.2%和5.9%,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3.1、2.8和3.9个百分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生物、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8%、10.0%、9.4%和9.3%。
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4]为19.9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2%。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29.6万元/人,比上年提高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3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5%,总量居全国第3位,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1059亿元,转移性收入553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6620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0%,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2.3%,收入质量居全国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018亿元,增长9.1%。其中,卫生健康、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教育、农林水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36.1%、17.7%、8.9%、8.0%、7.8%和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费用的企业4.2万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76.6%,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研发费用支出增长14.5%,增速比营业收入高7.1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长12.3%,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7.9%;新产品产值率为42.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服务业运行稳中有进。全年服务业增加值42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8%,拉动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4%。规模以上服务业[5]企业营业收入27167亿元,增长0.9%。10个服务业行业门类中,9个门类两年平均实现增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3%、8.3%和6.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2.1亿元。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合计315家,比上年增加11家,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的2.4%,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63.5%,对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3.6%,拉动全省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数量突破5万家,占比92.2%;增加值突破1.5万亿,占比70.3%;增长5.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0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为83.2%。规模以上服务业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0%,增速高出规模以上服务业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4%。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6.9%,占全省78.3%,比重提升2.5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12.8个百分点。在册市场主体943万户,比上年增长8.6%,新设民营企业46万户,占新设企业数的93.5%,私营企业308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5%。民营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省税收收入的71.7%。
二、农业和农村
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总产量62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菜籽播种面积124千公顷,增长3.4%;蔬菜671千公顷,增长1.0%;中药材46.6千公顷,下降1.6%;瓜果类83.7千公顷,下降4.5%。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08万吨,增长4.8%;猪肉产量71.4万吨,增长9.6%;禽蛋产量31.7万吨,增长2.5%;牛奶产量19.6万吨,增长5.7 %。水产品总产量648万吨,增长3.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01万吨,增长3.6%;淡水产品产量147万吨,增长3.5%。年末生猪存栏644万头,增长0.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71.1万头,增长2.6 %。全年生猪出栏851万头,增长9.9%。
农业现代化效果显现。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0个,严格保护好8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建成万头猪场138家,核定产能748万头。农业“双强”行动持续推进,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6.5%以上,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5.5%以上。新育成省级审(认)定农业新品种83个,推广新品种97个,良种覆盖率98%。实施农业领域“双尖”“双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8项。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全年推广配方肥45万吨以上,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0%,推行绿色防控1000万亩次。强化“三品一标”建设,新认定绿色食品537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687个;新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10个,累计40个;新建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10个,累计45个。统筹推进百链千亿农业全产业链创建、十万农创客培育和乡村产业“一县一平台”建设。
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率先推进。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年度任务目标顺利完成,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0%,资源化利用率达100%。全域推进“五美联创”,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4个、示范乡镇114个、示范带22条、特色精品村335个,全省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93%。全年开展未来乡村、美丽乡村、示范带、历史文化村落等项目8989个。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累计建成善治(示范)村8097个。
农民农村共富有效提升。实施农民扩中提低行动计划,推进强村惠民,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85%以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一、二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74.2%,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覆盖所有农村学校;组建县域医共体162家,建成规范化村级医疗机构1249家;累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56家、社区照料中心2.2万家,实现乡镇(街道)和社区全覆盖;新增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10个。打造8288个覆盖全省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深入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深化构建新型帮共体;加强低收入农户帮扶,全省低收入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6%,高出全省农民收入增速8.0个百分点。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11.4万人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90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上年增长4.2%,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3%。17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个行业呈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医药、化学原料、计算机通信电子、汽车等行业分别增长16.2%、14.7%、14.6%和13.7%,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3532亿元,占比16.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3%。高技术、战略性新兴、装备等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9%、73.1%和6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07956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增长7.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38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6 %。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1%。第二产业投资带动作用明显,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近八成。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9%,高出全部投资9.8个百分点,占比为23.7%,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6%,占比为76.1%。制造业投资增长17.0%,增速比全部投资高7.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20.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6%,占全部投资的22.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除土地管理)投资分别增长29.7%、16.8%。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增长23.9%,计算机通信电子、通用设备、医药、专用设备等高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5.7%、31.4%、30.5%和28.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940亿元,比上年增长4.4%,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住宅投资增长3.2%,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个百分点;办公楼投资增长15.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0.2%。商品房销售面积681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8%。商品房销售额下降33.6%。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规模首次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按经营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940亿元,增长4.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27亿元,增长3.4%。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销售27280亿元,增长5.0%,餐饮收入3187亿元,下降1.0%。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日用品类、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等生活类商品消费稳定增长,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4.8%、10.2%、10.3%和14.2%。升级类商品消费加快增长。化妆品类、智能手机类零售额分别增长9.0%、8.2%。汽车类零售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1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增长10.2%。全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730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19.8%。
全省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813家,全年商品成交额达2.1万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十亿元、超百亿元、超千亿元的商品市场分别有262家、41家和2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榜单”和“中国商品市场十大数字化领跑者榜单”,浙江分别获33席和6席,领跑全国。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46837亿元,其中,出口34325亿元,进口125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4.0%和10.7%;规模分别居全国第3、第3和第6位,占全国份额分别为11.1%、14.3%和6.9%,比上年提高0.5、0.4和0.4个百分点;对全国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8.0%、18.5%和16.3%,其中,出口的贡献率居全国首位,进出口、进口贡献率居全国第2位。市场布局持续优化,对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0.3%和5.4%,有进出口贸易的国别(地区)达235个,对中东、非洲、东盟、拉美进出口分别增长39.3%、21.2%、19.6%和14.4%,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合计拉动全省外贸增长9.1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21.3%和12.5%,拉动全省外贸增长7.3和3.1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6.8%和11.1%,占比分别为10.1%和4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高于全省出口12.8个百分点,占比首次超过10%。
中欧(义新欧)班列开行2269列。高质量推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区内新增注册企业31935家,浙江自贸试验区所在10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合计比上年增长11.3%。
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910家,合同外资4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实际使用外资193亿美元,增长5.2%。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9.0亿美元,增长9.8%。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项目2557个,占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87.9%,合同外资365亿美元,增长29.1%,占合同外资总额的84.0%,实际使用外资135亿美元,增长2.4%,占实际外资总额的69.8%。
全省经备案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934家,比上年增长16.5%;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中方投资额)130亿美元,增长45.0%。经备案(核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含港澳台地区)的境外企业568家,增长30.0%;备案额为79亿美元,增长45.1%,占全省比重为60.2%;在签署RCEP协议国家的境外企业293家,增长32.0%,备案额为63亿美元,增长66.1%。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75亿元,比上年下降1.1%。
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12.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89公里。共有民航机场7个,全年旅客吞吐量3471万人,其中发送量1786万人。铁路、公路和水运货物周转量13544亿吨公里,比上年提高4.7%;旅客周转量491亿人公里,下降31.2%。全省港口[6]货物吞吐量19.2亿吨,下降0.4% ,其中,沿海港口15.4亿吨,增长3.4%。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2.6亿吨,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3335万标箱,连续5年全球第三,仅次于上海港、新加坡港。
年末全省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1852万辆,其中私家车(个人小型、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1710万辆。
邮电业总量继续稳居全国前列。全年邮政业务总量[7]2187亿元,稳居全国第二,比上年下降2.0%。快递业务量229亿件,比上年增长0.5%,占全国比重20.7%。全年电信业务总量[8]1122亿元,居全国第三,增长19.5%。移动电话用户9024万户,比上年增加164万户,普及率达138.0部/百人,居全国第三,比上年末提高0.8部/百人,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263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36.2%,比上年末提高23.9个百分点。5G基站总数[9]达到17.1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26.2个,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外,居全国省(区)第一。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400万户,比上年增加283万户,普及率达52.0%,居全国第二。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634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9%,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5.5%。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82242亿元,增长21.9%。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9808亿元,增长14.5%,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4.7%。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28991亿元,比年初增加4674亿元。
年末境内上市公司657家,累计融资17887亿元。其中,主板444家,占全国主板总数的13.9%,位居全国第二;创业板156家,占全国创业板总数的12.7%,位居全国第三;科创板43家,占全国科创板总数的8.6%,位居全国第五;北交所14家,占全国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8.6%,位居全国第四。新三板挂牌企业608家,占全国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9.2%,位居全国第四。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3129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0亿元,增长9.7%;人身险保费收入2119亿元,增长9.3%。各类赔款及给付1076亿元,增长4.5%。其中,财产险赔付637亿元,人身险赔付438亿元。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0302元、71268元和37565元,比上年增长4.8%、4.1%和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1.9%和4.3%。城乡收入比1.90,比上年缩小0.04。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9元,其中,山区26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9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比全省低收入农户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971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增长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4511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48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3.2%和5.8%。
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2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57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851万人、2767万人和218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190元/月。
年末在册低保对象56.4万人(不含五保),其中,城镇5.68万人,农村50.7万人。全年低保资金(含各类补贴)支出61.4亿元,比上年减少13.2%;城乡低保同标,平均每人每月1083元。全年发行各类福利彩票124.4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筹集公益金37.5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省共有幼儿园7709所,在园幼儿197.3万人,比上年减少1.8%。共有小学3204所,招生66.2万人;在校生393.1万人,增长2.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0.8平方米、生均图书35册、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的学校比例为99.4%。共有初中1782所,招生57.6万人;在校生169.3万人,比去年增加2.92万人,初中入学率为99.99%。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4平方米、生均图书92册、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的学校比例为99.6%。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55所(含技工学校),招生23.8万人,在校生73.0万人;普通高中641所,招生30万人,在校生86.44万人,毕业生26.9万人。
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09所(含独立学院)。研究生(含非全日制)、本科、专科招生比例为1:4:3.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6.3%。全年研究生(含非全日制)招生51477人,其中,博士生5667人,硕士生45810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5.6万人,比上年增加0.38万人;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99%。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36. 9万人,增长1.3%。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3.9万人,生师比13.7: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4%。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和专业(技能)教师的比例分别为44.9%和87.2%。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43.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89.2%。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50亿元,与生产总值之比为3.02%,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10]。全省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37家(含分中心)。新建省实验室4家、累计10家,新建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累计1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174家,累计有效高新技术企业35418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252家,累计98744家。全年专利授权量44.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1万件,比上年增长7.9%。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为68%。新增“浙江制造”标准421个,累计3029个。
十一、卫生和文化体育
年末全省卫生机构3.6万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520个,卫生院10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382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14059个,村卫生室1138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00个。卫生技术人员61.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3%,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8万人,注册护士26.8万人,分别增长6.5%和7.1%。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8.2万张,增长3.2%,其中,医院33.9万张,卫生院1.9万张。医院全年总诊疗3.1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1%。
年末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02个,文化馆102个,文化站1360个,博物馆432个,世界遗产4个,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率均达100%,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均达100%,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络基本全覆盖。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8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88%。全年制作完成影片55部,获得公映许可证影片11部,电影票房收入22.5亿元。图书出版社15家,公开发行报纸66种,出版期刊236种。
浙江运动员全年共获取全国一类比赛冠军30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11](不含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31.0%,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保持在94.2%以上。截至年底,省级全民健身中心46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1018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537个。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个,2021-2024周期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4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个。2019-2022周期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后备人才基地172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运动休闲示范区)38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31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30个。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8%。
十二、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全省全年降水量1556毫米,比上年减少21.9%,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4.1%。全省水资源量908亿立方米。
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47.5万亩,其中人工更新8.6万亩。建设战略储备林和美丽生态廊道90.3万亩,其中战略储备林56.1万亩,美丽生态廊道34.2万亩。根据2022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结果,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1.24%(含灌木林)。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420.6平方公里。
年末有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5个,气象卫星接收站15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5203个。全年霾平均日数27天。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7.8%~97.8%,平均为89.3%。66个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7.8%~100% ,平均为94.2%。
296个省控断面中,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占97.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断面占99.0%,提高0.4个百分点。按达标水量和个数统计,11个设区城市的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及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143个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水质占99.3%,与上年持平。近岸海域共发现赤潮17次,累计影响面积1552平方千米,其中有害赤潮1次,累计面积20平方千米,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与上年相比,全年赤潮发现次数减少5次,累计影响面积减少5531.6平方千米。
全年城市(县城)污水排放量45.3亿立方米,污水处理量44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97.2%,与上年基本持平;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用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100%。
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2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8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81个。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比上年增长11.9%,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7.4%。其中,千吨以上和重点监测用能企业能源消费量分别增长10.1%和11.8%,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上升5.4%和5.7%。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包括工矿商贸、道路运输、水上运输、渔业船舶、铁路运输事故)861起、死亡707人,比上年分别下降31.2%、30%,其中,道路运输共发生事故584起、死亡439人,比上年分别下降36.9%、34.1%。
注释: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最终核实数以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统计年鉴—2023》公布的数据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就业人员为预计数。
[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与全部就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比率。
[5]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6]统计范围是全部港口。
[7]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
[8]电信业务总量按2021年不变价计算。
[9]5G基站总数为建设部门口径数据。
[10]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预计数;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21年GDP最终核实结果,2021年浙江省R&D经费与GDP之比相应修订为2.91%。
[1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指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上、锻炼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省财政厅;城镇新增就业、基本养老保险等数据来自省人力社保厅;水产品产量、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良种覆盖率、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三品一标”建设、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农村公厕等数据来自省农业农村厅;商品交易实体市场和交易额、“浙江制造”标准、专利等数据来自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货物进出口等数据来自杭州海关;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国外经济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外派劳务等数据来自省商务厅;公路里程、民航运输、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数据来自省交通运输厅;汽车拥有量等数据来自省公安厅;邮政业务、快递业务量等数据来自省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总量、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省通信管理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旅游等数据来自省文化和旅游厅;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上市公司数据来自浙江证监局;保险业数据来自浙江银保监局;教育数据来自省教育厅;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数据来自省科技厅;卫生、诊疗数据来自省卫生健康委;广播电视数据来自省广电局;电影、出版数据来自省委宣传部;体育、体育彩票等数据来自省体育局;低保、社会服务、福利彩票等数据来自省民政厅;水资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等数据来自省水利厅;森林资源数据来自省林业局;气象数据来自省气象局;生态建设、环境监测等数据来自省生态环境厅;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用水和燃气普及率等数据来自省建设厅;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等数据来自省应急管理厅;医疗保险等数据来自省医保局;价格、粮食产量、生猪存出栏、城乡居民收支、家庭耐用品拥有量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其它数据均来自于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