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2002-2005(PDF)

文件类型:PDF扫描
授权方式:共享软件
界面语言:简体中文
软件等级:★★★☆☆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于1995年、1998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的《1990一199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1995-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和《1998-200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三本书,对当时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运行特点以及出现的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剖析。这三本书的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其中第二本书在1999年还被评为中国统计出版社的优秀图书。2002-2005年,正是“十五”计划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成功战胜了突发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对我国的侵袭;针对粮食连年减产、农民收入增长长期低速徘徊和粮价暴涨的现状,中央通过加强农业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趋势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和农民收入增长较快;针对钢铁、铝合金、电解铝、水泥和房地产等部分行业过热情况,政府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进一步发展,避免了局部问题演化成全局问题,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此期]I},经济运行呈现如下突出特点:一是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稳定平台。随着连续多年实施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累积效应的释放,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主体活力的增强,我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步入新一轮增长景气周期。2002年经济增长率为9.1%,2003年上升到1000,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本轮经济周期的顶峰水平10.10o,从2005年开始又缓慢回落到9.900。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率最大落差为1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所有五年计划时期中的最低水平,表明经济增长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2002-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9.700;“十五”时期年均增长9.500,比“九五”时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二是GDP生产结构有所改善。2002-2005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GDP生产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和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2.400,比2000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7.30o,比2000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0.30o,比200。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与“九五”时期相比,“十五”时期第一产业比重为13.1写.下降了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6.000,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0.90o,上升了4.4个百分点。三是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2--2005年,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5.400}14.9%,21.6%和19.8,年均增长17.9左右;二是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2-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为5784亿元、8337亿元、11342亿元和14362亿元,年均增长32%左右;三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2-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6%和9.9%左右。四是国民经济摆脱通货紧缩阴影。随着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景气周期,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特别是自2003年政府换届以来,各地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加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快,加上国内粮食价格因粮食连续几年减产而大幅上涨,原油等国际基础产品价格瓤升等,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从2002年底触底反弹,并逐步走出通货紧缩阴影。2002-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5%左右;“十五”时期年均上涨1.4%左右,比“九五”时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左右。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此期间内,我国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仍很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得到解决。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2002--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是全国核算系统的同志们利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有关统计资料,采用各种传统和现代的分析方法,深入系统地分析了2002---2005年期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宏观调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好评。希望这些成果能为广大读者了解2002-2005年期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所裨益。作为前三本书的姊妹篇,本书仍沿用了前三本书的基本框架,即专题篇和地区篇。受篇幅的限制,本书没有再设进度篇和图表篇。需要指出的是,为保持原貌,我们对收录文章中所使用的数据未作调整,读者如需引用这些数据,请务必以国家和地区出版的统计年鉴以及对外公布的数据为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缺点和遗漏,希望读者及时批评和指正。
标签:中国教育年鉴山西卫生年鉴新疆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新疆调查年鉴四川统计年鉴河池统计年鉴河北卫生年鉴河北经济年鉴大连统计年鉴陕西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长沙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江西年鉴河南年鉴浙江经济普查年鉴安徽水利年鉴宿州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张家口经济年鉴甘肃经济普查年鉴泸州统计年鉴福建企业年鉴国家电网公司年鉴河北金融年鉴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四川科技年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大理统计年鉴遵义统计年鉴宿迁统计年鉴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黄石统计年鉴安康统计年鉴怀化市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漳州统计年鉴鄂尔多斯统计年鉴晋中统计年鉴九江统计年鉴宁德统计年鉴中国音乐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广西经济普查年鉴广东财政年鉴延安统计年鉴山东建设年鉴珠海统计年鉴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宜宾统计年鉴沈阳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年鉴安徽地税年鉴云南生态年鉴抚州统计年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焦作统计年鉴澳门统计年鉴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年鉴武汉城建年鉴中国电器工业年鉴宜昌统计年鉴山东金融年鉴天津区县年鉴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威海统计年鉴十堰统计年鉴新疆经济普查年鉴上海口岸年鉴中国建设年鉴安徽审计年鉴环渤海区域经济年鉴山西经济普查年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安徽财政年鉴银川统计年鉴湖北交通年鉴中医年鉴福建市场占有年鉴上海商务年鉴广东旅游年鉴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交通年鉴河南金融年鉴山东调查年鉴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咸宁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新疆年鉴湖北调查年鉴安徽汽车年鉴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锡统计年鉴山西年鉴天津科技年鉴汕头统计年鉴江苏宣传年鉴江苏水利年鉴乐山统计年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聊城统计年鉴清远统计年鉴廊坊经济统计年鉴晋城统计年鉴怀化统计年鉴世界知识年鉴天津年鉴甘肃统计年鉴铜川统计年鉴河源统计年鉴安阳统计年鉴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石油石化设备工业年鉴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下载本站资源,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