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1995-1997年

2018-01-20 未知
1995-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 三年前,我司编著出版的《1990—199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一书,对1990—1994年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运行特点以及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剖析。该书的出版受到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部分科研教学机构等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大经济、统计工作者的广泛好评。三年过去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宏观经济运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适度快速增长。1992—1994年期间,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区间,三年GD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4.2%、13.5%和12.6%,平均每年增长13.4%。从生产角度看,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工业的快速增长所推动的。三年平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达20.1%,工业增加值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非国有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支撑的,1992—1994年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分别平均增长31%、56.3 %和76.8%;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所拉动的。从现价来看,1992—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均超过30%,其中1993年高达61.8%,创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之最。伴随着GDP的高速增长,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等一系列经济过热现象,并由此引发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针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下半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以财政货币“适度从紧”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政策。经过近三年左右的努力,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GDP增长平稳地回落到8—10%左右的适度区间。1995—1997年GDP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0.5%、9.6%和8.8%,平均每年递增9.6%。宏观经济运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二是通货膨胀率由较高水平回落到较低水平。由于经济运行出现“过热”现象,1993、1994两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上涨13.2%和21.7%,达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严重的通货膨胀扭曲了国民经济主体的分配关系,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城镇不同行业居民之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掩盖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不合理状况,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健康发展。通过三年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由两位数降为1996年的6.1%,1997年进一步降为0.8%。近三年来,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1、集体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乡镇企业经过近十年来的迅猛发展,目前已逐渐由粗放型的数量扩张期进入注重产品质量、进行结构优化的调整期。1994年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国有工业,达37.7%。1992—1994年增长速度分别为33.3%、35%和24.9%,到1996年则降到21%,1997年进一步降为16%;2、买方市场形成。不仅大部分食品、服装、家用电器等生活资料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且部分钢材、水泥、建筑材料等生产资料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买方市场”现象;3、部分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出现为我国金融机构集聚的巨大风险提出了警告,其对我国1998年的外贸出口、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影响正逐步显现;4、下岗职工增多,失业问题严重。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等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使下岗职工增多,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问题;6、社会资金流量格局变化及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上述提到的这些重大变化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要求我们运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有关资料,以新的观点和视角对其进行描述、判断和剖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1995—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就是国民经济核算司和全国核算系统的同志们对此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希望它的出版能为广大读者分析和思考1995—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为《1990—199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一书的姐妹篇,本书沿用了上一本书的基本框架结构,包括如下内容:1.专题篇。主要反映国民经济核算司对1995—1997年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专题报告,共33篇;2.进度篇。由国民经济核算司撰写的1995—1997年间宏观经济运行的季度分析报告组成,共12篇;3.地区篇。从全国各地区核算系统1995—1997年间优秀分析报告中精选10篇,以反映这一时期地区核算部门运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4.图表篇。本篇用表和图两种直观的形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需要指出的是,为保持原貌、反映当时情况,对在“进度篇”、“专题篇”和“地区篇”收录的文章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未作调整和修正,读者如再使用这些数据,应以最新出版的国家和地区《统计年鉴》为准。“图表篇”中的数据是在《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等最新出版的的核算资料基础上经加工处理得到的,均经过核实。由于时间及经验所限,本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缺点和疏漏,望读者及时提出批评与指正,以使我们在今后的续篇中改正。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总储蓄与资本形成总额格局的变化,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有关统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国民经济乘数分析,近几年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增长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关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若干问题,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正确理解和认识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最近利率向下调整的几点分析,“九五”时期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计划建议,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关系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率的分析和预测,附件:关于分所有制经济总量指标测算的若干说明,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适度从紧仍需坚持——199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继续降低物价涨幅 稳住经济增长速度——1995年1至3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继续坚持适度从紧政策 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96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微调力度促发展 稳住速度求效益——1996年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平稳——1997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适时采取微调措施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1997年1—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地区篇,鲁苏现代化进程测度比较分析,“八五”我省社会资金运行状况及“九五”供求对策,江苏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何低于广东,辽宁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影响四川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表1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表3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表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构成,表7 零售物价总指数,表9 货币流通量和国家银行各项贷款,图2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上年),图4 固定资产投资,图6 进口、出口及其总额,图8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图10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图12 财政收支差额,图14 国家银行各项贷款1995-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1995-1997年下载地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PDF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2018、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最新版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