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年
2005年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 本书是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系列的第二部。是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LX2002-77)《中国区域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的持续研究成果。竞争力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兴起的。其以分析判别企业与产业或国家与地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竞争优势为目标。研究结论具有很高的理论政策价值和市场分析价值,引起各国政府、企业、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形成研究热潮。涌现出瑞士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等一些专门从事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机构。wEF、IMD的研究成果已对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对竞争力研究的全球兴起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和国家、区域竞争力研究先后启动。1995年我国正式加入WEF和IMD的竞争力世界评价体系。1997年,由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组成的课题组根据世界竞争力评价信息及其他的相关资料,发表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该报告首次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状态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析,推动了国内相关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教授支持下,我们于1998年成立了竞争力研究工作室,开始了以国内行政省区为基本对象的竞争力研究工作。我们以中国省级区域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开展按地理区位划分的东、中、西部区域研究和按经济活动区位划分的经济区域研究。将基本研究对象定位在省级区域,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l)我国各省级区域人口、地域规模很大,经济运行复杂。各区域存在巨大差异,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需要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存在寻找竞争优势,规避、改进竞争劣势的强烈需求。(2)省级政府具有较大的行政管理与经济发展决策权,有完备的统计体系。竞争力研究成果对省级决策者才有现实应用价值。而完备的统计体系也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条件。(3)省级区域竞争力研究是介于国家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为国家竞争力研究构建起一个中观区域结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细化的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直接的环境信息。一般而言,开展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测度经济竞争主体遵照市场规则、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支配有限资源,实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比较、评价与分析,发现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及其形成的背景。我们在本项研究中,则力图利用竞争力评价信息,为各省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制度改革创新,提供理性思路和可行方案两个层面上的支持。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选择。抽象看,竞争力概念的基本逻辑含义很简单。经济竞争行为主体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强,有的弱,若决定其差异的因素是本质性的,则称表现强的比表现弱的更具竞争力(金暗,2002)。按照这个逻辑,竞争力研究的关键在于要弄清楚什么是导致各主体之间差异的本质性因素,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也可以用什么是竞争力决定要素与决定机制做出概括。从抽象逻辑到竞争力研究实践,还需要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构建起相应的理论与方法。鉴于国家、区域、城市这样一类竞争主体,经济运行状态非常复杂,很难通过某几方面的表现,就对其竟争力做出判断。所以对具有复杂经济运行状态主体竞争力水平的描述,其本身也是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竞争力水平描述与竞争力决定要素、决定机制的研究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目前,国内外无论是国家、区域还是城市竞争力研究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独立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该项研究基本上采用科学巨匠牛顿提出的层层分解的还原论方法。例如识别国家竞争力时,依据相关理论,假定国家竞争力水平是由若干要素竞争力决定的,某一要素竞争力水平又是由其子要素竞争力决定的,…,层层分解得到比较简单、易于比较的社会经济指标为止。从而建立起一个竞争力水平描述与竞争力决定要素分析统一的逻辑框架。这也是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工作。瑞士的WEF和IMD两大机构在长期的研究中汇集了大量著名经济学、管理学专家,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竞争力理论与层级研究模式。使其竞争力研究位居国际领先地位。他们的经验评价结论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我国国家竞争力研究的主流采取了与WEF和IMD合作的方式,利用《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竞争力年鉴》的信息展开研究。为使省级区域研究与国家竞争力研究接轨,我们也采用WEF和工MD的理论与方法作为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起省级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价操作体系,对我国省级区域竞争力状态或水平给出描述与评价。因此我们在报告中不再对研究的理论基础作过多的阐述,仅简要介绍我们的一些认识、工作及结论。为了考察各省级区域竞争力的发展变化过程,我们按照评价理论与方法的要求,收集、估算各省级区域50多年的数据,进行了我国省级区域竞争力状态的时序模拟研究,得到了各省级区域50多年的模拟竞争力水平。这项工作的完成,实际上是按照竞争力研究的思路建立起我国省级区域社会经济数据库,为深入研究省级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形成机制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2004年12月,我们发表了第一部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公布了1985-2004年度的评价与模拟评价结果,并对我国31个省区和东、中、西部区域1985-2004年的竞争力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作为第一部报告的后续研究成果,在本报告中,我们主要发表两部分研究成果。一是利用中国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中国31个省区和东、中、西部区域2005年度的竞争力状态给予评价与分析。二是在详细解读IMD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直接利用IMD评价体系与方法对中国东部11省区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国际比较,同时发表了竞争力评价的相关基础数据。本研究报告包括四部分内容,共十六章。第一部分,第一章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的研究背景,是区域竞争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概述。主要介绍和梳理国内外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建立评价我国区域竞争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框架。第二部分设7章,是针对2005年度中国区域竞争力展开的实证研究。其中第二章2005年度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分析,包括各区域竞争力总水平及各要素竞争力水平的系统描述与点评。第三章2005年度中国东部地区竞争力发展分析,第四章2005年度中国东部各省级区域竞争力发展分析,第五章2005年度中国中部地区竞争力发展分析,第六章2005年度中国中部各省级区域竞争力发展分析,第七章2005年度中国西部地区竞争力发展分析,第八章2005年度中国西部各省级区域竞争力发展分析。第三部分设1章,是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方法的研究概述。第九章中国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方法,主要介绍中国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方案,IMD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综合评价方法、2005年度国际竞争力评价结论及中国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对象的选择。第四部分设7章,是对2005年度中国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展开的实证研究。第十章2005年度全球70个经济体国际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第十一章2005年度中国东部11省区经济运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十二章2005年度中国东部11省区政府效率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十三章2005年度中国东部11省区商务效率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十四章2005年度中国东部11省区基础设施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十五章2005年度中国东部11省区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第十六章2005年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由于研究的工作量巨大,课题组由十几位同志组成。肖红叶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是:肖红叶、王健、郑华章、董麓、郭英、沈鸣、李想、陈力军、郝枫。主要研究人员均参加了数据收集与处理及研究报告的讨论与撰写,最后由肖红叶修改、定稿。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方方面面太多的支持与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热心与鼓励,我们则难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在此我们向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中国统计出版社、《统计研究》编辑部、天津市统计局科研所、河北省统计局等部门表示衷心感谢。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中央财经大学邱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教授,厦门大学曾五一、杨灿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徐国样教授,河北大学顾六宝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苏为华教授,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文兼武所长、康君副所长,《统计研究》编辑部何平副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严建辉社长和杨映霜主任,他们对项目研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许多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我们对中国统计出版社责任编辑吕军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存在时间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我们所收集、处理的信息资料还有一些差距,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仍存在一些缺陷,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国际比较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研究结论难免出现偏误。希望关心这一研究的同志批评、指正,帮助我们继续推进这一研究工作。与我们联系的电子邮箱为[email protected]。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竞争力发展分析,第六节 中国区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发展分析,第八节 中国区域管理竞争力发展分析,第十节 中国区域人力资源与生活质量竞争力发展分析,第一节 东部地区竞争力排名变化,第5章 2005年度中国中部地区竞争力发展分析,第二节 中部地区竞争力要素分析,第7章 2005年度中国西部地区竞争力发展分析,第二节 西部地区竞争力要素分析,第9章 中国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方法,第二节 IMD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第四节 IMD2005年度国际竞争力评价结论,第10章 2005年度全球70个经济体国际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第二节 70个经济体竞争力比较实证结果,第一节 中国东部11省区经济运行国际竞争力,第三节 国际贸易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五节 就业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12章 2005年度中国东部11省区政府效率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二节 公共财政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四节 体制结构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六节 社会结构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一节 中国东部11省区商务效率国际竞争力,第三节 劳动市场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五节 管理水平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14章 2005年度中国东部11省区基础设施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二节 基本设施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四节 科研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六节 教育子要素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一节 北京市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第三节 河北省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第五节 上海市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第七节 浙江省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第九节 山东省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第十一节 海南省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简介,第三节 63个经济体竞争力比较实证结果,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第七节 京津冀都市圏区域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第二节 东部地区竞争力要素分析2005年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
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年下载地址、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PDF版、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最新版
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年下载地址、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PDF版、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最新版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