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统计年鉴2007年
2007年安徽统计年鉴 《安徽统计年鉴—2007》是一部全面反映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本书收录了全省及各市、县2006年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大量的统计数据,反映了“十五”时期的全省主要统计数据,重点展现了“十一五”开局年安徽人民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安徽统计年鉴—2007》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全书中英文对照和配套出版磁质光盘。为了反映安徽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取得的丰硕成果,配合和服务于本省“十一五”发展战略要求,新增加了反映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自然资源、土地状况,1%人口抽样调查流动人口及流向、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妇女儿童监测、残疾人事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就业训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等内容。同时展示了安徽十强县风采,开发区、省辖市、县、区经济发展新貌,以及各部门、企业取得新成绩的彩色宣传图片。全书内容共分23个篇章和附录,即: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综合;国民经济核算;人口;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固定资产投资;能源生产和消费;财政金融保险;物价指数;城乡人民生活;城市概况;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对外经济贸易;旅游业;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和其他;重点企业、集团、景气调查;省级和县级主要经济指标及位次。附录部分有:贫困县监测情况。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和使用有关数据,各篇章附有简要说明和主要指标解释,介绍了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8—13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8—16 金融机构本外币合并信贷收支,8—19 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22 安徽省股票发行及筹资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9—1 各种价格总指数,9—4 居民零售价格分类指数,9—7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9—10 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9—1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类指数,主要统计指标解释,10—1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10—4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7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10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现金支出,10—13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16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员年均收入,10—19 各调查市、县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10—22 农村居家庭基本情况,10—25 农村居民人均收支情况,10—28 各县(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支情况,10—31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凤台县金凤振翅争百强,2007《安徽统计年鉴》编辑部,安徽县域经济第一强 宁国,繁昌 千年古城今日强县,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 广德县,中国绿茶之乡郎溪县,皖江开发龙头区域经济中心,蚌埠市安徽重工业基地,经济建设新亮点——开发区,简要说明,11—3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十一五”开局展示,安徽省司法厅,唱响“开局之年”——2006安徽信息产业喜结硕果,安徽旅游在奋力崛起中迅跑,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安徽省妇女联合会,明光市 奋力起跳的2006,蒙城县 厚重蒙城 投资热土,涡阳县 旅游胜地 苔干之乡,第一篇 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1—2 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划,1—5 主要城市平均气温,1—8 流域分区全年降水量,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安徽经济的发展,第十二篇 环境保护,12—2 环保系统机构,人员数,12—5 各市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12—8 各市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及投资,12—11 水资源情况,2—1 各行业机构单位数,12—13 城市供水用水情况,12—16 各市城市农村环境状况,12—19 土地利用情况,12—22 各市自然保护基本情况,12—25 造林面积,12—28 各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2—7 皖江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10 京九沿线各省分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第三篇 国民经济核算,3—2 安徽生产总值构成,3—5 三次产业贡献率,3—8 安徽生产总值构成项目比例,3—11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3—14 支出法计算的安徽生产总值,3—17 各市(县)生产总值及指数,第十三篇 农业,13—2 主要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13—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3—8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13—1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1 2005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主要统计指标解释,4—1 历年主要人口指标,4—4 各市主要年份总人口文盲率,4—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13—14 各市乡村从业人员,13—17 各市耕地面积,13—20 各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23 各市主要林业生产情况,13—26 各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动物产品的出售量,13—29 国营农场基本情况,4—11 各市6岁及以上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及文盲率,4—14 各市婚姻人口构成,4—17 各市按就业身份的在业人口比例,4—20 各市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构成,4—23 全省60岁及以上分年龄和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13—30 各县(市)农村基本情况,13—33 各县(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6 各县(市)畜牧业、渔业生产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14—1 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主要统计指标解释,5—1 就业基本情况,5—4 各市按城乡分的从业人员数,5—7 各市个体年末从业人员数,5—10 专业技术人员数,14—4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4—7 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10 全部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4—13 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5—15 主要年份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5—18 主要年份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5—21 各市职工工资总额,14—16 各市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14—19 各市“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4—2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5—24 各市职工平均工资,5—27 职业介绍机构基本情况,5—30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第六篇 固定资产投资,14—24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主要统计指标解释,15—1 建筑业企业概况,15—4 集体经济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5—7 建筑业企业主要生产指标,6—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及构成增长速度,6—6 各行业城镇建设项目投资,6—9 各市按经济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2 各市分行业城镇建设项目新增固定资产,6—15 城镇建设项目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6—1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15—9 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15—12 各市按登记注册类型和行业分的建筑业企业单位数,15—15 各市国有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15—18 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6—2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施工、销售和空置情况,6—25 各市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6—28 各市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6—31 各市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6—34 各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情况,第七篇 能源生产和消费,7—2 综合能源平衡表,7—5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7—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第十六篇 运输和邮电,16—2 运输路线长度,16—5 内河港口码头吞吐量,16—8 主要港口分货类吞吐量,16—11 各市公路线路年底到达数(按技术等级分),16—14 民用车辆拥有量,16—17 营运汽车拥有量,16—20 各市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16—23 民航机场吞吐量,16—26 邮电业务量,16—29 各市邮电局所数及邮递线路,16—32 邮电通信水平,简要说明,17—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进、销售情况(2006年,按注册类型分),17—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06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17—9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和星级住宿业连锁经营情况,17—12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进、销售情况,17—15 各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8 重点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简要说明,18—3 海关进口商品分类金额,18—6 安徽省主要商品出口数量和金额,18—9 主要年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18—12 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直接投资(按行业),18—15 各市外商直接投资,简要说明,19—3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19—6 国内旅游主要经济指标,19—9 各市国内旅游人均花费,19—12 风景名胜区,主要统计指标解释,20—1 教育事业基本情况,20—4 普通高等学校分科招生数,20—7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分科学生数,20—10 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20—13 各级学校女学生和女教师数,20—16 各市特殊教育情况,20—19 各市小学分城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20—22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表,20—25 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科技经费筹集和支出总额,20—28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31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20—34 省级以上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20—37 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20—40 高技术产业技术装备及科技机构情况,20—43 各省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20—46 省级监督抽查产品质量情况,20—49 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授权量,20—52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55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20—58 广播、电视宣传基本情况,第二十一篇 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和其他,21—2 全省体育场地数,21—5 卫生机构数,21—8 卫生机构各类人员数,21—11 各市卫生机构、床位数,21—14 历届全省人民代表大会人数,21—17 妇女参政议政状况,21—20 儿童卫生保健状况,21—23 婚姻登记和离婚情况,21—26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及处理案件情况,21—29 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案件情况,21—32 人民法院刑事一审案件收结案情况,21—35 全省统计执法检查情况,21—38 火灾事故发生情况,21—41 各市交通事故情况,21—44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基本情况,21—47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和社会保障网络基本情况,21—50 工伤保险情况,21—53 各市基本养老保险情况,简要说明,22—3 全省企业家信心指数,第二十三篇 省级和县级主要经济指标及位次,23—2 全国分省(市)主要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及位次,23—5 全国分省(市)主要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及位次,23—8 全国分省(市)主要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位次,简要说明,附录1—3 农村扶贫开发重点县监测调查情况,附录2—2 安徽生产总值构成项目比例,7—12 电力建设情况,简要说明,8—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8—6 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中国统计出版社最新资料书简目2007年安徽统计年鉴
安徽统计年鉴2007年下载地址、安徽统计年鉴PDF版、安徽统计年鉴2018、安徽统计年鉴最新版
安徽统计年鉴2007年下载地址、安徽统计年鉴PDF版、安徽统计年鉴2018、安徽统计年鉴最新版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