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业:2007年东城区金融业延续了2006年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实现营业税3.8亿元,比上年增长44.1%。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本市场日趋活跃的带动下,金融业已经成为引领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 商务服务业:随着东城区商务环境的日趋优化,以咨询调查业与广告业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业,几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全区已汇聚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智威汤逊-中乔广告有限公司、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等多家全球顶尖企业。2007年商务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实现增加值88.1亿元,比上年增长40.9%。 三、城市建设与管理 市政基础设施:全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进行,地坛体育馆新馆建设和旧馆改造全面竣工;和平里中街、工体南路等5条奥运道路基本完工;工体西门和东北二环路机场联络线“城中村”拆迁已完成;北京站东铁路沿线、青龙、育树“城中村”拆迁正在实施当中,45条大街、104条胡同整治后展现出整洁的风貌;北京站前广场改造和站东街、站西街过街天桥改建顺利完成,交通环境明显改善。 历史风貌保护:全区危旧房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项目进展顺利,国子监街一期整治工程顺利竣工;南锣鼓巷10条胡同的市政改造开工建设;东四四至六条胡同街景整治、房屋修缮和市政改造工程如期实施。全区继续积极探索危改新模式,对东四四条61号等11个院落的危旧房修缮进行试点,全年启动83处院落微循环改造,完成解危排险2100户,完成计划的105%。 城市环境: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全区全面启动城市环境建设。实施建筑物外立面清洗粉饰712栋、300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15000多平方米,整治塔类发射设施401处,拆除影响市容的广告设施1092处,完成60栋楼房平改坡任务。继续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各类污染源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降尘量为7.4吨/平方公里·月,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8分贝,均达到计划要求。 城市管理:综合利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定期开展十余类专项普查,全年处置城市管理问题近4万件,结案率达到97.79%。成立了区、街两级流管委和流管办,并在社区建立了来京人员和出租房屋服务站,开展了“织密社区网、平安迎奥运”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治安防范宣传月活动,出租房屋登记率保持在100%,出租房屋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来京务工人员登记率保持在99%。 市场监管:全区各职能单位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全面完成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顿任务,全区市场秩序良好。全年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为97.71%,药品抽验合格率达98.18%。 社区建设:全区继续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研究制定了《东城区社区服务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评选工作全面开展,90%以上社区达到创建评选标准。各街道开展“听民意、访民情、解民难”工作,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的急、难、热点问题,完成3200户平房院用水“一户一表”改造,基本完成兆军盛等7家菜市场的升级改造任务。 四、社会事业 教育:全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学校建设,55中一期、177中学、东直门中学二期、职工大学、景山学校等装修改造工程相继完成。继续实施教育优质均衡战略,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学区化管理,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均衡。中小学生享用优质资源比率分别达到89.87%和88.74%,“蓝天工程”重点资源单位扩充到300个,学生、家长参与活动累计达118万余人次。年末全区拥有教育部门办的基础教育学校86所,拥有教职工8709人,在校学生达72766人,毕业学生18792人。 文化:全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继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力度。全年文化文物事业投入366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9.5%,其中图书馆改造投入达2274.5万元。成立区文联,搭建文艺工作者服务平台。以中国话剧百年为契机,完成了“青年湖中国话剧主题公园”建设,组织了“东城万人看话剧”等一系列纪念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年末全区拥有文化设施场所814家,其中书店354个,报亭123个。年末全区拥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27家。 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区组织和承办了“北京市和谐社区杯乒乓球和篮球比赛”等20多项大规模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参与人员20多万人次。景山、朝阳门等6个街道建立了“体育生活化社区”,大力推进了我区“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建设。 卫生:全区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已建成3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8个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室,扩大了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门诊量达到53万人次,为9万人次居民免挂号费、诊疗费28万元,优惠药费187万元。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和对口支援社区服务制度,辖区内15家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站派遣专家2497人次。全区继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434.35人/10万人,比上年下降3.24%。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事业机构335家,其中医院37所;拥有病床8347张,千人拥有病床13.55张;千人拥有医生10.31人,千人拥有护士10.14人;各级医院诊疗病人26329千人次,治愈率达40.8%。 五、人口、就业与保障、居民生活 人口:2007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61.80万人,比上年增长0.69%。全区人口出生率为6.95‰,死亡率为3.84‰,自然增长率为3.09‰, 2007年全区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98.31%,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就业与社会保障:全区各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就业及再就业,全区122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告别零就业,落实“4050”人员就业补贴政策,帮助5240人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2%,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在全区10个街道推广使用数字化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全年共投入救助资金5300余万元,使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