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猛。1995年我市邮电部门围绕"六个二"工程建设,邮电通信条件进一步改善。先后完成了晋城至陵川、晋城至周村光缆工程和沁水县扩容4000门程控工程,新建了3个900兆移动通讯直放站,扩大了覆盖范围。新增127自动寻呼、168信息平台两项业务。全市电话实现了本地网,新增交换机总容量达4.3万门。到1995年底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8万门,其中程控电话6.8万门。年末全市共有电话机3.84万部,增加0.89万部,增长30.2%。全年累计订销各种报纸2990.6万份,订销杂志157.9万份。邮电业务总量达到5761.7万元,增长55.1%,通信总量为4253.4万元,增长58.7%。我市邮电通信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五、市场贸易与物价 市场繁荣兴旺。1995年,我市继续深化以搞活国合商业、完善市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流通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发育逐步完善,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全市城乡市场繁荣兴旺,消费品零售持续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8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县以下的零售额为4.34亿元,增长13.5%。各种经济类型的消费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国有经济零售增长80.2%,集体经济零售下降11.8%,其他经济零售增长51.7%。 物价涨势得到初步控制。1995年,城市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呈逐月回落势态,全年城市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14.5%,上涨幅度为14.5%,已实现全年控制在15%以内的调控目标。 六、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支出基本正常。1995年,我市紧紧围绕全省可用财力达百亿元的奋斗目标,全力以赴打好财政收入攻坚战,狠抓财源挖潜,强化税收征管,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84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09.3%,比上年增长41.9%。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4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15%,增长39.1%。其中,工商税收入完成2.32亿元,增长30.6%,全市财政支出5.3亿元,增长27.5%。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金融存差扩大,货币投放下降。截止1995年底,全市金融部门各项存款余额为96.56亿元,比年初增长46.5%。各项贷款余额为63.49亿元,比年初增长24.5%。金融存差为33.07亿元,比年初增长18.17亿元,增长1.22倍。1995年,全市银行现金收入为89.29亿元,增长55.0%,现金支出为91.51亿元,增长41.9%。银行货币净投放2.23亿元,下降67.7%。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1995年,我市科技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决策指引下,紧紧围绕全市"五大战役"、"十项目标"的中心工作,坚持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取得可喜成果。科技兴企:全市共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14项,市级科技项目31项,仅市级科技项目总投资4684万元。科技兴农:围绕"粮袋子"和"菜篮子"工程,重点抓了十六项"星火计划"的实施,推广了农作物优良品种、节水灌溉等十项实用技术。先后引进农业新技术198项,推广了农作物新品种94项中,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点167个,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合同124个。全市继续加快科技推动小康建设步伐,注重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努力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上水平中。全市有三分之一的乡镇达到了科技工作先进乡镇的标准。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199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正规学校3796所,在校学生28.42万人,增加0.69万人,招生数为7.54万人,增加0.04万人。各级各类成人业余教育学校4466所,在校学生38.48万人,招生数36.57万人,毕业生数37.04万人中,专职教职工8011人。全市共有幼儿园621所,增加50所,在园幼儿7.6万名,增加1万名。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教育教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市中、小学"一无两有"学校分别占到总校数的99.2%和99.6%,"三配套"学校分别占到总校数的98.3%和97.3%。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199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出0.3万场,观众280万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书179千册。乡镇文化站115个,增加2个,农村集文化中心559个,文化俱乐部室1210个,增加411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65个。广播电视事业也有新的发展。全市现有中波发射机4部,总功率314瓦;电视发射台67个中,总功率61.88千瓦;调频发射台6个,总功率3.7千瓦,微波站8个,线路总里路119.2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站的设备达到了乙级标准,维护、新架县至乡信号专线1034杆公里,乡至村广播线7493杆公里,整修村内网络14572线公里。年内市区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已正式启动,中央电视台卫星加密电视频道节目已正式进入千家万户。到年底,全市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在85%以上。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199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位6481张,增加23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0.75万人,其中医师、医士(含中西医)0.41万人中,增加0.07万人中,护师、护士0.14万人,增加0.02万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得到普及和加强。全市村级医疗卫生点数为2270个,占总村数的93.7%,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为5154人,其中医生3816人。全市地方病不断得到控制,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继续增强,城乡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新发展。1995年,我市认真宣传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组织,广泛开展了第七套广播体操比赛,在全市形成了一种发展体育、全民健身的烈潮,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体育事业的新发展。过支的一年,我市运动员在全省体育单项比赛中获得5个第一名中、10个第二名中、15个第三名的好成绩。全市共举办各级运动会43次,参加运动员人数4.78万人次。全市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达14.63万人,比上年增加3.39万人。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199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7.92‰,死亡率为7.26‰,自然增长率为10.6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03.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4万人,增长1.1%。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199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091元,增长2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2元,增长2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8.35亿元,增长41.5%。 劳动市场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1995年全市已建成乡镇劳动服务站104个,共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4.54万名。全市新增城镇劳动力2600名,通过各种途径安置了1986名。就业率为76.4%。年末全市职工总数达到23.01万人。全员劳动合同制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国有单位劳动合同制职工达5.83万人,增加1.81万人。全市有466户企业、7.58万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统筹,养老保险金收缴率国有企业达到了84%,非国有企业达到54%。全市农村已有16.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共收保费1320万元,名列全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