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9-12-31 廊坊市统计局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64.3亿元,增长31.2%。其中,邮政业务量3.0亿元。增长33.6%。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8.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9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48.4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3.8万人次,旅游收入4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和15.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526.2万人次,创收39.9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5.8%;接待国际旅游者7.6万人次,创汇2437.7万美元,分别增长10.1%和10.6%。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95.6亿元,增长40.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4亿元,增长48.8%。财政支出84.0亿元,增长38.3%。

金融存贷平稳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口径各项存款余额1037.1亿元,比年初增加200.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8.2亿元,比年初增加75.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19.3亿元,比年初增加139.3亿元。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171.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13所高中阶段学校完成了新建和改扩建设,总投资近2.5亿元。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5.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3.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7万人。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86.0%,比上年增长9.3个百分点。全市共有普通初中171所,招生6.0万人,在校生19.3万人;普通小学976所,招生4.7万人,在校生26.3万人;全市各类幼儿园达到256所,在园幼儿7.3万人;全市特教学校5所,在校生642人。在2006年高考中,全市考生人数2.9万人,本一录取1.8万人,本二录取0.2万人,本三录取0.3万人。

表4    2007年各类学校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43家,高新技术产品441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2.5亿元增长51.2%。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发展到802家,技工贸总收入22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4%和120.9%。全年取得科技成果53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水平31项,国内先进水平14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8项,市长特别奖6项。全年技术合同登记数量81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3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被命名为“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发明家成果产业化基地”。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艺术表演场所11个,群艺、文化馆10个,县级文化站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个。艺术创作与展演成效明显创作优秀文艺作品150余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的3件.获省级奖项15件,获市级奖项的84件。深入开展了艺术三下乡活动,全市剧团共演出3500场,服务村街425个,观众达650万人次。同时积极组织文化艺术节、彩色周末等各类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全年铺设厂电光缆149公里,电缆主支干线里程达991公里,有线电视用户33.9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98个(不含社区25个,门诊部22个,诊所和村卫生室),其中医院77个,通过IS09000认证的医院8家。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756人,其中执业医师6410人,执业助理医师4617人,护师、护士3719人;年末卫生机构(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10437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8080张。全市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卫生技术人员754人,卫生监督所7个,卫生技术人员278人;妇幼卫生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918人;乡镇卫生院90个,床位2357张,生技术人员2527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6.2%,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512人。已有253.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以“迎奥运”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活动掀起新高潮。20008年各级各类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共举办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3000余次,参加健身活动人数达190万人次。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4%。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夺得金牌54枚,获全省第四名,团体总分2573.6分、获全省第六名,再创廊坊参加省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同时,迎奥运廊坊市第五届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共有27个代表团5000多名运动员参赛。此外,成功申办2010年河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成功举办了“2007年全国马拉松冠军赛”等多项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促进了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增加。据户籍统计,年末总人口401.9万人,比年初增加6.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0万人,出生率为12.55‰,死亡人口1.5万人,死亡率3.63‰,净增人口3.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8.93‰,比上年提高2.2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5元,增长24.1%。其中,工薪收入9975元,增长22.7%。人均总支出11576元,增长12.5%。其中,消费支出8554元,增长3.8%。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2173元,增长25.9%。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029元,增长26.3%。农民人均纯收入5599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98元,增长7.1%。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9辆,摩托车41辆,彩色电视机137台,家用电脑58台,健身器材7套,空调器130台,微波炉44台,固定电话98部,移动电话156部。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5平方米,住楼房户占80.0%。农村居民百户拥有彩电125台,摩托车55辆,普通电话89部,移动电话91部,电脑7台。居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0.1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各类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22.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7.6万人,离退休人员4.8万人。机关及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5.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2.5万人,离退休人员3.0万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全市职工失业保险参保18.0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7.9万人,年末全市34.5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共有4.1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5亿元,增长1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绿地率42.0%,人均公共绿地12.2平方米。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402公里,道路面积702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达375公里。天然气管道总长度726.9公里,供热管道总长度711.9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117万平方米。现有水厂5座,日产水能力22.5万立方米,管线总长度558公里,全年供水量3700万立方米。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长520公里,营运车辆362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