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张家口市统计局 2003年3月24日 2002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机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全市经济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初步测算,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8.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第二产业增加值124.16亿元,比上年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198元,比上年增长9.4%。 市场物价低位稳定运行。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2%,比上年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7.6%,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8.9%,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98.1%。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指数比上年分别下降2.1、0.6、0.2、2.1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衣着、娱乐、居住类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升0.6、1.6、0.3、0.1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通过各种途经使0.6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脆弱;消费需求不足,市场物价持续走低;投资增速缓慢,经济运行活力不足;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 二、农 业 2002年,全市农业抓住有利时机,切实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种值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80.55万亩,比上年增加92.52万亩,粮食总产量62.58万吨,比上年增收23.95万吨,增长38.3%;油料播种面积140.50万亩,比上年增加50.27万亩,油料总产量3.40万吨,比上年增收2.34万吨,增长2.2倍;蔬菜播种面积106.6万亩,比上年增加21.41万亩,蔬菜总产量273.1万吨,比上年增收68.8万吨,增长33.7%。干鲜果产量28.56万吨,比上年增长35.7%。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2002年当年造林面积203.8万亩,比上年增加8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82.5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160.69万亩,比上年增加19.5万亩。全年完成林业产值3.58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上升到5.4%。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9%。全年肉类总产量21.75万吨,比上年增长5.3%;禽蛋产量10.08万吨,比上年增长19.6%;奶类总产量14.45万吨,比上年增长60.5%。肉、蛋、奶产量均创全市历史最高水平。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渔业产值7160万元,比上年增长6.6%,水产品养殖面积21.4万亩,总产量达1.03万吨,比上年增长5.7%。是我市渔业生产历史上又一个丰收年。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村拥有机电井15071眼,有效灌溉面积达369.2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65.21万千瓦,机械耕地面积达839.4万亩,机械播种面积546.3万亩,机械收获面积158.55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61.5、107.1、48.6万亩。农村用电量3705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达7.28万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2年自来水受益村达到2536个,比上年增加了56个;已通汽车村数达到3909个,比上年增加了6个,通电话村数达到3439个,比上年增加96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工业经济整体运行态势良好。2002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8.1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62.06亿元,比上年增长9.5%。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企业是拉动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完成增加值4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9%;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5.41亿元,比上年增长0.9%;区县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0.87亿元,比上年增长5.2%。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重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4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市92户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60.1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全市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为98.7%。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实现利税2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利润总额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4%;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38亿元,比上年减亏7845万元,减亏幅度为18.83%。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央省属、市属、区县属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均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提高。中央省属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市属企业实现利税2.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县区企业实现利税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为94.11%,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5.9%。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全年施工工程1746个,完成施工产值16.49亿元,竣工产值12.37亿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96.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36.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绩。2002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亿元,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6亿元,个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3%和0.1%。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建投资完成36.41亿元,技改投资完成12.12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7.7%和2.3%;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分别完成10.78亿元和3.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1%和65.9%。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81亿元,比上年下降0.05%,投资结构比例为2.2:61.6: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