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塘沽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科学技术 全面推行科技兴区战略,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了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我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注重科技含量,打造都市型生态园区、加大海珍品养殖技术的科技含量、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2004年,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3项,市级星火计划5项,市级科技成果登记4项,市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项。全年全区技术交易市场合同成交额7096万元,比上年增长7.30%。大力扶植民营企业,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85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53%。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科普培训12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300人次,科技下乡5次,科普资料印发1.5万份。 教育 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开展“双高普九”工作,基础教育各项指标得到巩固。全年教育事业费支出24892万元,可比增长8.32%,占我区财政支出的24.66%。2004年全区有托幼园所88所,教职工1185人,入园幼儿9532人;3-6岁学龄前儿童入园率97%。各类中小学99所,其中:小学校58所,教职工3072人,在校学生32649人,平均班容量39人,毕业生5701人;普通中学36所,教职工2833人,在校学生25951人,平均班容量42人,毕业生8829人;职业学校5所,教职工468人,在校学生4721人,毕业生1339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2%,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7.41%。实施“校校通”工程,提升了教育信息化水平,建立校园网的学校16所,其中小学校8所。 文化 近两年,我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快,塘沽大剧院2005年可以投入使用;塘沽图书馆工程预计2006年底建成;塘沽博物馆工程装修布展工程也已全面启动。2004年我区围绕“海门艺术节”这一文化品牌,开展了各类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为纪念天津建卫600周年,创作的全国首部以地名命名的交响曲《塘沽》,在我区以及天津市的巡回演出并获得成功,极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坚持高标准,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版画邀请展,部分书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和“群星奖”展览,展示了我区的专业艺术水平和整体创作实力。同时,我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表现出数量多、密度大、主题鲜明、效果突出的特点。2004年全区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49.85万册,比上年增加6.32万册,书刊外借13.25万人次。全区现有广播节目1套,平均每天播音19个小时;区级电视节目2套,全年播出公共节目时间8826小时,全年制作电视节目时间445小时。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100%。 卫 生 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基本建设出现新高潮。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7个,其中医院2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231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987张;全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91人,其中医生1480人,医院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病人治愈率54.7%,病人好转率38.9%,抢救成功率95.2%,实际病床使用率53.6%。初步建立起功能合理、方便群众,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分布在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8个。在全国率先开展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ISO9001。2004年卫生经费支出4074万元,比上年增长24.32%。 卫生资源调整进展顺利。第五中心医院二期工程、塘沽妇幼保健院、滨海中心血站、新港医院等医疗单位的改扩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体育 2004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塘沽全民健身大会。发挥优势,打造业余训练精品项目,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目前,我区有20余名运动员在市体工队和国家队集训。我区输送的张娜、谭雪、王敬之三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队,参加了第28届雅典奥运会,获得一金、一银、一个第七名的好成绩。有多名塘沽籍运动员的天津女排,连续三届夺得全国女排联赛冠军,受到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建立群众晨晚练点146个,使社区广大群众,有组织,科学地参加健身活动。室外全民健身公园广场274个,其中健身路径236条。2004年全区各系统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5次,其中千人以上11次,参加活动人数29000人,举办综合运动会次数1次,举办单项比赛次数62次。 社会福利和救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73人。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667人,其中城镇10150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294户,其中城镇4656户。临时救济总人数25925人次。各种收养性单位9个,床位650张,年末在院人数443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141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656个。 五、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与储蓄 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给城乡居民带来更多实惠,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8433元,比上年增长18.08%。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3920元,比上年增长10.5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223元,增长10.19%。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8.09%,7.71%。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6.67亿元。 居民消费 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同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500元,增长14.68%。其中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增长了60.9%、22.99%和24.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4310元。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市区居民为34.96%,农民为45.04%。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绿色健康家电、现代通讯工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47台,家用空调105.5台,影碟机68台,移动电话153.5部,家用电脑41.5台,热水器92台,饮水机55.5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14台,洗衣机94台,移动电话68部,影碟机23台,家用空调39台,家用电脑5台。 居住 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完成和启动了丽景胜和园、丽水园等住宅小区,实施旧楼区改造。至年末,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1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25.83平方米,增加0.11平方米。制定了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方案,实施了旧区物业管理试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