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河北区统计局

2006年4月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团结奋斗,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全面加快“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全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继续加大,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3.02亿元[注1],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86%。其中第二产业完成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3%,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的28.61%。第三产业完成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8.41%,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的71.39%。

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财政收入48149.3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年完成税收48082.4万元,其中:增值税完成6737.3万元,企业所得税完成5335.9万元,营业税完成14892.5万元,个人所得税完成1851.1万元。全年财政支出60877.5万元,比上年增长25.2%。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8%。

劳动与就业

全年全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3328人,比上年增长10.4%,新增就业人员24747人,比上年增长9.1%。全年职介中心完成创岗安置1.2万人,一年以上稳定就业约1万人,稳定安置率83%。招聘会21场,参会879个单位,提供岗位2.3万个,达成就业意向5800人。“十五”期间,我区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8万人。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59.0万元,增长26.4%。

工业

完成工业总产值66673万元,增长4.46%。产销衔接良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65579万元【注2】,产销率达到98.36%。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926万元,利润总额172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3716万元,同比下降12.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5.16%,比上年降低9.32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5.51%,降低1.4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2.71%,降低了1.82个百分点。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74亿元,增长25.58%;完成总产值44634.3万元,增长50.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6187平方米,增长30.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2349平方米。全区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企业42家,实现利润-455.9万元,实现税金998.5万元,增长3.8%。

商业

全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4%。全区规模以上商贸企业商品购进总额141873万元,规模以上商贸企业商品销售总额180527万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59亿元,增长21.54%,其中:餐饮业零售额完成8.41亿元,增长21.54%。

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商贸服务业有了新的发展。引进了世界500强的美国豪生酒店集团,龙门轻纺城已经开业,天士力集团下属天时力医药公司和十几个民营科技企业落户河北。新建33个菜市场、10个超市带菜市场,建成便利店、快餐店、物回店315个。

二、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不断深化,36个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解决了15亿元的历史债务,对1.9万名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商业公司转制后经营机制活力增强,企业平均利润增长40%以上,职工收入增长30%以上。

社会保障

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员18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4.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员15.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员15.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员10.6万人。发放《再就业优惠政》9176人,全区享受岗位补贴人员达20507人次,比上年增长57%,拨付金额374.91万元。全区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人员3053人,补贴金额689.94万元。

私营个体经济

年末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金321078.0万元。私营和个体经营户达到9426户,其中私营企业3190户。从业人员42203人,其中私营35352人。全年实现销售及营业收入743433万元,增长47.3%,其中私营企业完成480813万元,增长48.7%,个体经济完成262620万元,增长44.9%。全年实现税收20482万元,增长5.1%,其中私营16187万元,增长15.4%。

地区合作

全年完成内联引资协议额32.9亿元,吸引外地资金实际到位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9.7%和4.8%;引进外资合同额8781万美元,到位额1737万美元。

对外贸易

全年外贸出口总值1441.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了8.9%。

利用外资

全区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9048.0万美元,增长34.2%;实际到位额2789.0万美元,增长165.9%。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

以亚欧财长会议为契机,高质量地完成狮子林大街、金钟河大街等4条道路8.7公里的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全市的景观路。

公用事业

2005年全区新增供热面积63万平方米,供热率达到97%。

海河综合开发与市容整治

全年完成公建设施、商贸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总施工面积300.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9.7平方米。大悲院凤凰商贸广场建设加快,大悲院商业街开工建设;天津美术馆进入外檐装修阶段;意式风情区、奥式商务区一期工程告竣,二期工程开始实施;北岸华庭住宅竣工入住,海河大道、爱家·星河国际等住宅建设全面开工。

建设了群芳路、红梅路、杜鹃路,完成增产道、五号路等一批道路的拓宽改造;志成道快速路、东纵快速路河北区段工程进展顺利;大沽桥、普济河道立交桥建成通车,金汤桥改造工程竣工,慈海桥正在抓紧施工。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完成中山路商贸精品街的改造建设规划。对天津站区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展示了窗口地区的新形象。

新建綠地55.5万平方米,全区綠化覆盖率达到35.5%。

环境保护

全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和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保障了饮水安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以上。控制噪声污染,建安静居住小区4个。烟尘控制面积28.14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72%。全区拥有环境监测站1个。

四、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25亿元,位居市区前列。全年受理专项申请302件,实施专利23项,培育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项。市级科技成果登记26项,其中达国际先进水平4项,应用科技成果25项,基础理论成果1项。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产值45亿元,上缴税金近1亿元。我区首次通过市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