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全年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96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4%。电子通信、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为支柱构成的高层次产业结构优势明显,现代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群迅速发展。新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00.52亿元,增长3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29亿元,增长24.7%。全年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61.80亿美元,占全市的76.2%,增长24.0%,实际到位33.45亿美元,占全市的81.0%,增长31.1%。新区经济外向度不断加大,全年外贸出口达到226.20亿美元,占全市的67.4%,增长22.5%(见表4)。开发区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5%以上,综合实力在全国开发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工业总产值完成3004.16亿元,增长2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09亿元,首次超过200亿元;合同外资额32.54亿美元,实际到位16.08亿美元。

表4  2002-2006年滨海新区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单位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滨海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62.45

1046.30

1323.26

1623.26

1960.5

比上年增长

%

20.1

20.4

20.1

19.8

20.2

滨海新区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80.89

464.08

565.47

693.31

864.29

滨海新区外贸出口总值

亿美元

72.01

89.38

136.99

184.69

226.20

滨海新区实际直接利用外资

亿美元

8.23

12.15

17.44

25.31

33.45

大通关建设成就明显。先后在新疆乌鲁木齐、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等地设立了“无水港”。全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1018.85亿美元,增长24.4%,成为全国第四个对外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的口岸。其中进口447.61亿美元,增长20.2%,出口571.24亿美元,增长27.8%。在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中,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和甘肃等腹地所占比重达到54.7%。保税区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保税仓库和物流分拨功能,全年进出区货物总值254.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5%。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51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3%,有效地提高了城市载体功能。开工建设了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蓟平高速,实现了京沪高速(天津段)全线通车,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94公里。中心城区快速路建设进度加快,新增通车里程40公里,累计达到160公里。年末实有城市铺装道路长度5693公里,铺装道路面积7433万平方米。地铁1号线投入试运营,地铁2号线建设全面启动,黄万铁路和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基本建成。

公用事业

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启动了津滨水厂建设,建成咸阳路再生水厂和青光垃圾焚烧厂。实施了南运河、纪庄子河、津港运河改造和铁路专用线综合治理。全年新建绿地面积217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7%。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8平方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垃圾处理率达到85%。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为358万立方米/日,全年自来水售水量6.4亿立方米。顺利完成了35万户居民和1300家企业煤制气转换天然气,年末城市燃气普及率为98.6%。新增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4.6%。我市被建设部授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称号,公交运营车辆达到7200标台,年内新辟公交线路31条,年末市内公交线路450条。全年公交客运量9.4亿人次。全市运营出租车31939辆。

海河综合开发

海河综合开发进展迅速。已累计开工商贸、金融、文化等设施282万平方米,新建了大沽桥、保定桥和奉化桥,采用桥梁抬升技术改造了狮子林桥和北安桥。恢复了解放桥和金汤桥的开启功能。拓宽了一批临河道路,累计完成堤岸改造12.5公里。建成音乐公园、解放公园等6处临河绿地。凤凰商贸广场、美博城、港湾中心、少儿艺术中心等一批工程已投入使用。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现了全市经营性土地集中交易和“净地”出让,建立了公开、规范、统一的土地市场,发挥了土地的调控作用。全年土地供应总量4523.1公顷,其中,土地出让3867.06公顷,土地划拨656.04公顷。

我市环保创模通过国家验收,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全市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稳定。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良好天数为305天,占全年天数的83.6%,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保持在“好”和“较好”等级,环境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571.5平方公里。当年创建安静居住小区29个,全市安静小区共达到126个。建成烟尘控制区60个,烟尘控制面积589.4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21个,生态示范区7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6.28万公顷。西青区张家窝镇、武清区石各庄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使我市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达到6个。

事故发生和人员死亡数量下降。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81起,比上年下降11.9%,死亡92人,下降3.2%;道路交通事故4913起,上升11.5%,死亡878人,下降9.5%;火灾事故4208起,下降18.9%,死亡21人,下降36.4%。全市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4,下降25%。工矿商贸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率为2.6,下降7.1%。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市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308.97万户,宽带用户91.63万户。电子政务专网一期扩容建设已完成并正式运行,启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依托市电子政务专网,实现工商、地税、国税、质监等15个政府工作部门的企业信息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纺织、机械等20个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应用效果明显。港口、邮政、公路等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加快,保税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速了口岸贸易的物流速度。

质量监督

2006年新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累计达到18个;新创天津名牌产品27个,累计达到223个;国家新审定的免检产品18种,累计达到63种。制定、修订企业产品标准3072项,企业标准总计达3.3万项。累计发放体系认证证书3455家。取得“3C”产品认证企业有675家,发证3297张。完成计量仪器检定64.4万台(件),其中强检计量器具占70.45%。2006年,全市共有333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