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统计局 2004年2月20日 2003年是我市实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启动五大战略举措,扎实苦干,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取得抗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的同时,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最好水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胜利实现。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亿元,增长17.8%,比上年加快3.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和45.5%。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辖区内财政收入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6.7%、32.7%、24.5%、13.6%和18.7%。全年财政支出35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34.7%;科教文卫支出增长17.7%。 劳动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8.1万个,比上年增加4.1万个,增长29.3%。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1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增长34.4%,首次实现新增就业人员数量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全市社会从业人员510.9万人,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83.19万人,第二产业219.43万人,第三产业208.28万人;城镇社会从业人员299.95万人,比上年增长1.4%。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292.26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61.22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价 格 消费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0%。其中食品类价格受四季度粮油等商品价格上扬的拉动上升3.3%,衣着类价格下降1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3.5%,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3.0%。全年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6%。 生产和投资领域价格上升明显。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升2.5%,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升8.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2.6%。 土地和房屋价格普遍上升,全年土地交易价格上升3.0%,房屋销售价格上升4.1%,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4.0%,私房交易价格上涨5.0%,房屋租赁价格上升0.9%。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增幅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为1995来以来最高水平。投资呈现多元化。国有投资5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民间投资314.00亿元,增长3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04.12亿元,增长24.3%;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3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单位投资892.14亿元,增长31.6%;中央单位投资154.58亿元,增长15.5%。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9.38亿元,增长26.8%;第二产业投资402.3亿元,增长24.1%,其中工业投入382.5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投资635.04亿元,增长32.3%。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为60.7%,交通运输邮电业、房地产业、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城市建设投资分别增长42.5%、32.2%、76.5%和75.4%。 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88.80亿元,增长2.2%;畜牧业产值77.00亿元,增长11.0%;渔业产值26.10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60亿元,增长2.4%。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58.0%,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至年末,全市已有龙头企业396个,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0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个,市级龙头企业36个。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0%。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畜禽基地、牛奶基地和水产基地分别达到552个、98个、112个和68个。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增加。全年棉花产量9.47万吨,比上年增长51.8%;蔬菜产量602.78万吨,增长3.2%;肉类总产量52.41万吨,增长16.8%;禽蛋产量24.25万吨,下降0.9%;奶类产量43.23万吨,增长28.7%;水产品产量29.83万吨,增长4.4%。受播种面积减少及气候条件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19.29万吨,比上年减产18.53万吨;平均亩产308.1公斤,比上年增产12.9公斤。 工 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完成总产值4370.76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79亿元,增长20.1%;完成总产值4049.61亿元,增长26.1%。 重工业增速和比重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轻工业增加值2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完成总产值1095.39亿元,增长20.8%;完成重工业增加值785.60亿元,增长22.1%,完成总产值2954.22亿元,增长28.7%。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27:73。 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冶金、化工以及新能源等六大优势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75.04亿元,增长28.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123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0.5%。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全年新产品产值971.51亿元,增长22.6%;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83.91亿元,增长20.6%。 全年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原油 万吨 1316.30 8.3 天然气 亿立方米 8.49 -4.4 原盐 万吨 220.48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