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锐意进取,扎实苦干, 国民经济在高增长平台上稳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较好 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  合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022.6 亿元,按可比 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2.5%, 增速连续第二年位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由上年的 20154 元增加到 22068 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 2666 美元, 比上年增长 12.1%。

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83.85 亿元,增长 6.1%, 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1%。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 978.75 亿元,增长 14.3%, 比上 年加快 1.5 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8.4%, 其中工业增加值 885.52 亿元,增长 14.5%。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960 亿元,增长 11.2%, 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为 47.5%, 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收入完成 375.81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18.4%, 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 171.78 亿元,增长 19.8%; 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 38.73 亿元、 51.65 亿元、 26.19 亿元 ,分别增长 11.1%、 20.1%、 9.6% 。全年财政支出 300.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5%。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 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 32.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 47.8%, 股份制 工业企业占 22.4%。 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截止 200 2 年底,全市私营企业 4.68 万户,个体经济 18.66 万户;私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 分别为 51.07 万人和 25.88 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 405.17 亿元,占全市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17.8% 提高到 20%; 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占全市的比重 达到 31.2%。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 80% 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了公司 制改革。企业联合重组取得进展,市重点支持的大中型企业集团达 21 家。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 196.2 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 91.36 万 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发放率保持 100%。 顺利出台了城镇职 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共计 250.2 万人。全年参加失业保险的 职工人数达 196.3 万人。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 17 万人,年末 全市社会从业人员 489.29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81.22 万人,占 16.6%;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212.84 万人,占 43.5%;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195.23 万人,占39.9%。 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 345.71 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 70.03 万人次 达成初步意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当年有 10.05 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9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任务仍然很重;市场物价持续走低,供给结 构与需求结构不完全适应;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 181.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6.0%。 其中种植业产 值 86.06 亿元,下降 8.9%; 畜牧业产值 69.21 亿元,增长 14.9%; 渔业产值24.28 亿元,增长 36.2%。

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战略性突破。养殖业和优质高效种植业成为农业经济主体。养殖业逐 步实现集约化、设施化、园区化, 2002 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51.7%, 比上年提高了 3.7 个百分点,蔬菜、奶业、畜禽、种苗、花卉、果品、水产七大主导产 业的格局基本形成。种植业向优质、高效、特色方向发展,区域布局和规模发展水平不断提 高,粮食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食播种面积调减 23.4 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 积增加 11 万亩,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为 51.6%。 农业产业化经 营实现新发展,资产 1000 万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 108 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 438 个,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总农户的 51.3%。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37.82 -3.8

油  料 万吨 3.40 -12.9

棉  花 万吨 6.24 -2.0

蔬  菜 万吨 584.31 3.5

水  果 万吨 29.87 2.0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4.88 23.1

其 中:猪 肉

万吨 26.09 19.0

牛羊肉

万吨 7.39 23.8

禽 肉

万吨 10.88 34.7

禽 蛋

万吨 24.47 -5.9

奶 类

万吨 33.59 39.7

水 产 品 万吨 28.56 7.9

年末生猪存栏 万头 217.47 18.9

当年出栏肉猪 万头 362.36 18.3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 612.72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1.6%; 农用运输车 12.91 万台,联合收割机 2600 台。农 田机耕率 90.7%, 农田机播率 45.2%。 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的比重为 20.4%。 有效灌溉面积 35.44 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 3717.7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6%; 规 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 3323.12 亿元,增长 22.8%。 其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 339.05 亿元,增长 8.6%; 集体企业完成产值 394.66 亿元,增长 10.2%; 外商及港澳 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 1587.23 亿元,增长 27.8%; 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 743.74 亿元,增长 23.7%。

大中型工业企业作用突出。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 2200.66 亿元,比上年增 长 26.0%,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 66.2%, 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 301.52 亿元,增长 8.5%。

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工业行业发展迅速。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 1097.4 亿元, 比上年增长 30.4%,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33%。 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 作用显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三个行业实 现工业总产值 1180.8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6.7%, 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13.9 个 百分点。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出口成效明显。全年新产品产值 841.9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 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5.3%, 比上年提高 2.4 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 826.41 亿元,增长 31.0%, 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