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统计局

2000年,全市各地区、各单位按照市委提出的"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上水平"的工作基调,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整体经济在绿灯区运行。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增长质量继续提高。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城市环境明显改观,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继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5976元增加到17940元,增长10.0%。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完成增加值73.5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8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0.7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其中工业增加值738.9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完成增加值75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0%。

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组建企业集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截止2000年底,全市企业集团达360家,其中私营企业集团40家。全市完成改制企业累计达297户,占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80.7%,已有267户进入实际运作。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亏损企业三年脱困目标提前完成。一季度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8月末亏损面降到19.8%,提前4个月全面实现了脱困目标,年末亏损面进一步降为18.0%。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全市共有201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78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93.8%,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94.1%,医疗保险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企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有27.2万人。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城镇新安置就业人员16万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01.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22.7万人,比上年减少12.4万人;集体单位27.1万人,比上年减少3.4万人;其他所有制单位51.8万人,比上年增加5.6万人。全市拥有职业介绍与人才交流机构272个,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06.1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62.28万人达成初步意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全年有8.01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当年再就业率为55%。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截止2000年底,全市私营企业3.4万户,个体经济14.33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37.96万人和21.09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2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1%提高到15.7%。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规模还不够大,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快,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好转的基础尚不牢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还比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克服严重旱灾的不利影响,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全年农业总产值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种植业产值87.15亿元,下降4.8%;畜牧业产值48.38亿元,增长24.2%;渔业产值18.7亿元,增长0.8%。粮食生产由于播种面积调减和干旱影响,产量出现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24.1万吨,比上年下降29.1%。

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全年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28万亩,增加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7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优质饲草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生猪、肉鸡、肉牛、肉羊、奶牛和特种养殖快速增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0%。蔬菜工厂化生产迅速扩大,花卉、瓜果和养殖业设施化生产水平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共引进推广国内外名特优新品200多种,良种覆盖率达91%。

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9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2%;农用拖拉机4.73万台。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7千公顷,增长16.2%;化肥施用量(折纯)16.64万吨,增长5.7%。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全市工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嫁接改造传统行业,努力扩大产品出口,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下同)完成60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8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71.44亿元,增长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250.48亿元,增长22.1%;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53.71亿元,增长3.9%。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265.27亿元,增长7.0%。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582.10亿元,增长17.7%。

大中型重点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43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1.3%,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36亿元,增长11.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40.6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3%。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完成572.10亿元,增长34.4%。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出口成效明显。全年新产品产值为530.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5%。完成出口交货值550.39亿元,增长16.9%,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21.7%。

工业企业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和档次稳步提高,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32%,其中,重工业98.66%,轻工业97.67%;国有经济产销率99.11%,集体经济96.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98.64%,股份制经济99.84%。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全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03.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实现利税总额282.78亿元,增长58.5%,其中实现利润171.94亿元,增长1.2倍;亏损企业亏损额44.5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亏3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9.53,比上年同期提高34.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