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60.5亿元,增长26.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1.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6.8万户,增加95.1万户。 年末全市国家A级旅游区达到44家,其中4A级旅游区10家,3A级旅游区13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省工农业示范点16家;旅行社8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星级酒店61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26家;星级餐馆2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443.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8.7亿元,分别增长20.2%和23.7%;接待海外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164.7万美元,分别增长30%和20.9%。实现旅游总收入182.3亿元,增长17.8%。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91.5亿元,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69.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财政支出187.3亿元,增长22.9%。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24.2亿元,增长42%;教育支出42.6亿元,增长13.6%;医疗卫生支出15.9亿元,增长3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4亿元,增长1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2亿元,增长24%;交通运输支出8.96亿元,增长226.3%。 国、地税收入合计146.5亿元,增长8.19%,其中国税收入90.2亿元,增长6.56%;地税收入56.3亿元,增长10.9%。 金融形势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62.3亿元,比年初增加354.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178.1亿元,比年初增加18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87.4亿元,比年初增加245.9亿元。不良贷款比率同比降低0.74个百分点。全市开展业务的23家担保公司全年担保贷款70.2亿元,增长190.8%。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5.2亿元,增长2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7亿元,增长37.3%;人身险保费收入38.5亿元,增长18.8%。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6.9亿元,增长19.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8.15亿元,增长22.4%;人身险业务赔付8.74亿元,增长17.2%。 八、科技、文教、体育 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各类科研机构达到337家,全年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36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84项。全年申请专利2164件、授权专利2032件。争取并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14项,省以上科技研发经费5800余万元。全市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1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1家,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级1家。 文化艺术繁荣。电影《沂蒙六姐妹》获得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和金鸡奖提名;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获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特别奖;电视剧《沂蒙》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全省产生很大影响,并获得中央电视台“首播优秀剧奖”、央视“最高收视率奖”。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和98.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16%,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2.09万人,初中生13.2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和小学、初中在校巩固率均为100%。招收高一新生5.09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8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07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62万人,6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31万人,高中段在校生26.64万人,308所初中学校在校生37.16万人,1668所小学在校生72.52万人。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运会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筹办组织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市运动员在省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得奖牌30余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积极唱响“全民健身与全运同行”主题口号,开展了滨河万人长跑、沂河龙舟对抗赛等活动,全面完成了滨河百里健身长廊城区段36公里的建设任务,为800多个行政村(居)配置健身设施。建成各级各类体育社团150余家,群众健身活动站点200余处,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多人。 九、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建成13个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6个森林公园、4个地质公园、2个城市湿地公园、1个国家矿山公园,受保护地区面积达2594.7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1%。市辖淮河流域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高于80%,高于国家规划要求,提前一年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作任务。有100多家重点污染源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在线监控率达到9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市辖9县空气质量优良率全部高于90%。淘汰294条落后产能生产线,关停取缔或停产、限期治理了2439家环境安全隐患企业,实施了189项水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工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有1家企业荣获首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并在全省17地市中第一个设立市长质量奖。中国名牌产品累计达7个;新增山东名牌产品18个,复评16个,累计达97个;新增山东省服务名牌2个,复评3个,累计达10个。食品生产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全年开展发证审查食品企业395家,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371个,累计有951家食品企业获得1094张生产许可证。质量安全监管扎实有效,全市技术监督机构共完成产品检验2.6万批次,检修计量器具23万台件。共检验各类特种设备8261台套,特种设备登记率、定检率、人员持证率达99%,重要特种设备检查率达100%。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789起、死亡372人、受伤556人、经济损失413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58.7%、2.9%、13.9%和5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76起、死亡363人、受伤556人、经济损失254.7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1%、2.9%、13.3%和6.8%。 十、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2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849元,增长12%,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81元,增长9.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03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882.5元,增长9.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586.68元,增长8.28%。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6.5平方米和31.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0.9和1.5平方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9.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1.3万人次。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3.9万人、22.6万人、65.3万人、151.3万人、45.4万人、75.8万人和37.6万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22.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12.2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7.2万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5.7万份。劳动争议仲裁进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结案各类劳动争议案件4173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