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八师石河子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年师市约有14万人自觉经常地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举行各种体育竞赛100余次,5万余人参加多种形式比赛和活动;在自治区级以上比赛中,全年共获金牌25枚,银牌28枚,铜牌16枚;10人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82人达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培养了国家二级以上裁判员32人,业余体校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了16名体育人才。学校体育进一步提高,达标人数3.61万人,达标率92%。市二中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1997年末,师市总人口56.8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1%,其中男性29.18万人,占总人口的51.3%,女性27.69万人,占总人口的48.7%。少数民族2.81万人,占总人口的4.9%;汉族54.06万人,占总人口的95.1%。全年人口出生率9.96‰,人口死亡率3.88‰,人口自然增长率6.08‰。计划生育率100%。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社会劳动者人数21.28万人,比上年下降6.2%。年末职工人数18.24万人,比上年下降4.4%,其中国有单位职工17.33万人,下降4.0%,集体单位职工0.64万人,下降20%,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0.27万人,增长20.9%。年末下岗人员2715人,比上年增长172.6%。年末有14.57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7.32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全年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924名失业职工和企业富余人员再就业。再就业转岗培训人员1887人,以三级安全网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职工平均货币工资5998元,比上年增长23.9%(扣除物价因素,下同),其中城镇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418元,增长11.3%;农牧团场人均纯收入3110元,增长19.6%;石河子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6.9%。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情况明显存在,部分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有所下降。全年城乡住宅竣工面积35.62万平方米,团场(乡)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年内关、停、转“十五小”企业10家,投资392万元对25项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自然降尘四大指标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达到清洁区要求。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5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低于70分贝,均符合国家标准。 十一、石河子市 1997年,石河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0.6%,第二产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8.5%。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农业增加值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粮食总产9.04万吨,增长5.45%,棉花总产1.70万吨,增长46.4%,甜菜总产7.19万吨,增长4.4%,油料总产0.32万吨,增长56.3%,年末牲畜头数6.01万头(只),下降6.5%,肉类总产33.86万吨,增长56.3%。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5.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3.65亿元,增长23.21%,重工业增加值2.12亿元,增长45.0%。主要工业产品中纱增长1.5%,布增长4.5%,机制糖增长21.6%,发电量增长6%,机制纸及纸板增长11%,塑料制品增长1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2亿元,比上年增长9.64%;建筑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9.9%;完成货运周转量4.77亿吨公里,增长15.8%;完成旅客周转量2.08亿人公里,增长20.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3亿元,增长16.8%。 职工生活进一步改善。人口控制及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全年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421元,比上年增长12.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达8.6平方米。市区年末总人口25.6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人口出生率10.36‰、人口死亡率2.81‰、人口自然增长率7.55‰。计划生育率100%。 城市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年内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投资1739万元新建和改建北泉路、北一路、北三路、东一路和北环路、沥青砼快慢车道13.7万平方米,架设路灯137盏;投资88万元,配套完善了公共及环卫设施,园林绿化质量再上新水平;3号供热站、社会福利中心、中心血站、邮电市话分局、蔬菜瓜果市场、活畜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等工程开工或交付使用,“安居工程”实施小区联片开发,住宅成套率达60%。全年市区公交运营车辆187辆,营运线路14条,液化气用户达4.3万户。城市出租汽车1300辆。城乡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均有较快发展,城市对外交往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注: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资及收入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