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市场销售稳中趋升,全年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亿元,增长13.96%,比上年减少了0.17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5.8亿元,增长14.5%,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67.8%,比上年所占市场份额增加0.3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7.8亿元,增长14.3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4.25亿元,增长18.71%;其它行业零售额为1.26亿元,下降3.9%。 2006年全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61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23%。其中:进口总额45473万美元,增长91.37%;出口总额30683万美元,下降17.1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6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11.59亿元,增长44%,一般预算收人10.16亿元,增长46%;地方财政支出26.85亿元,增长34%,一般预算支出25.46亿元,增长35%。金融业保持良好的运行格局,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2.9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6.69亿元,比年初减少了1.3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3.93亿元,比年初增加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7.66亿元,比年初减少了3.3亿元,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44.14亿元,比年初减少了5.39亿元;中长期贷款11.3亿元,比年初增加0.78亿元。 保险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壮大。2006年全年保费收入25569万元,其中财产险7690万元,人身险17879万元;已决赔款6034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3986万元,人身险赔款2048万元。 八、教育、立体、卫生 教育事业稳中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开展。2006年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17所,其中普通中专学校4所,成人中专学校2所,职业高中5所,中学101所,小学195所,幼儿园64所(包括私人个体)。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达16.75万人,比上年下降1.2%。其中中专学校在校学生510人,增长26.9%;中学在校学生6.83万人、下降0.9%;小学在校学生8.34万人,下降1.7%。学龄儿童入学率99.91%,与去年持平;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去年的93.63%上升到今年的99.96%,增加了6.33个百分点;初中升高中升学率由去年的60.86%下降到今年的59.3%,减少了1.56个百分点。 2006年全区共有卫星收转站117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0座,调频转播发射台46座,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1.27%,比上年增加了0.02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6.72%,比上年增加了1.64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74122户(不包含塔城市城区),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5237户。 我区体育事业又有新突破。全区举行各种运动会77次,参加人数达4.9万余人,在自治区级运动会中,获得金牌奖111块,银牌奖10块,铜牌奖9块。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卫生机构466个(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技术人员5021人,其中执业医师1567人,注册护士1610人,拥有病床3517张;全区不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机构共166个,卫生技术人员4395人,其中执业医师1338人,注册护士1396人,拥有病床3517张。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6年,全地区地方人口总数为90.1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1751人,其中男性46万人,占总人口的51.01%,女性44.17万人,占总人口的48.99%,男女性别比为104:100。少数民族40.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5.13%,汉族人口49.4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4.87%。全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1.41‰;人口死亡率为3.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年末家庭总户数为280773户,户均人口数为3.21人。 年末在岗职工人数11.11万人,比上年下降0.96%,其中国有单位职工9.55万人,下降0.45%;城镇集体职工2144人,下降3.21%,其它经济类型职工13496人,下降4.1%。全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57796.1万元,比上年增长13.82%,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3854元,增长13.19%,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63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07%,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942元,增长30.81%,其它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589元,增长17.11%。200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42元,增长8.31%,比上年增加了387元。 十、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2006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0个,实现再就业率151%,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已实现就业人数2232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32人,对534名有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全部进行了托底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10791人。全年通过各类途径共培训人员78080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4469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7087人;创业培训612人,创业成功率达88%;十大行业累计持证人数达50700人,持证率达83%,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047本,税费减免343.68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54.5万元,贴息34.3万元:发放社保、岗位、培训、职介补贴达622万元。培育再就业基地32个,吸纳各类人员9491人;建立劳务派遣组织12家,吸纳各类人员1613人,劳务派遣达48000人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1741人,征缴基金12809万元,征缴率112%;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4874人,征缴基金1614万元,征缴率100%;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9727人,征缴基金10508万元,征缴率10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8380人,征缴基金344万元,征缴率96%,发放人数155人,发放金额231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9063人,征缴基金373万元,征缴率92%,发放人数1519人,发放金额268万元。截止2006年底,全地区城市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户数17600户,救济人数44794人,占非农业人口11%,全年累计发放救济金额3916万元,人均月补差69元。2006年各类社会福利院11个,收养人数205人,接受社会捐赠131万元。 注:1.本公报价值量指标按现价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5不变价计算。 2、本公报不包括区内兵团数字。 3、本公报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