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哈密地区统计局

2003年,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地区各族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四个战略”总体发展思路,加快实现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主动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努力战胜“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超额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总量跨上了新的台阶。农业结构优化效益初步显现,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最终消费稳步增长,对外贸易力度加大,财政、金融运行正常,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首次突破两位数增长。经初步核实,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7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18.04亿元,增长16.4%,其中工业增加值11.72亿元,增长12.5%,建筑业增加值6.32亿元,增长24.7%;第三产业增加值21.00亿元,增长8.8%。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2%、37.8%和44.0%,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0.6%,比上年上涨0.6%。从分类消费品价格指数看,食品类价格上涨3.1%,烟酒及其用品下降0.1%,衣着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9%,交通和通讯下降0.7%,居住上涨0.7%。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下降2.6%,油脂上涨24.4%,肉禽及其制品下降0.4%,蛋类下降1.2%,水产品下降2.4%,鲜菜上涨11.6%。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为100.4%,比上年上涨0.4%。

年末在岗职工55488人,比上年下降3.3%,其中国有单位35856人,下降2.6%;集体单位1052人,增长12.3%;其他单位18580人,下降5.4%。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859人,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1413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47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5%。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数8337人,其中国有单位安置1085人,城镇集体单位安置334人,私营、个体和三资企业安置6495人,其他单位安置423人。

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仍然受到结构性矛盾和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制约;农业抗灾能力还比较弱,农民增收难度很大;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仍有部分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优化结构中稳步发展。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农业产值5.38亿元,增长12.3%;畜牧业产值3.42亿元,增长4.4%;林业产值0.34亿元,增长88.9%;渔业产值0.06亿元,下降3.9%;农林牧渔服务业0.20亿元,增长1.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4万公顷,下降11.0%;棉花播种面积0.69万公顷,增长39.3%;油料播种面积0.12万公顷,增长14.3%;蔬菜播种面积0.17万公顷,下降17.5%;水果种植面积0.99万公顷,增长5.5%。全年粮食产量6.81万吨,下降7.1%;棉花产量1.09万吨,增长43.4%;油料产量0.19万吨,下降13.6%;蔬菜5.94万吨,下降16.9%;水果11.5万吨,下降3.2%。

年末牲畜存栏头数为120.5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5.1%;年末牲畜出栏83.03万头(只),增长14.5%;肉类总产量2.48万吨,增长16.4%;绵羊毛产量0.11万吨,与上年持平;牛奶产量1.34万吨,增长15.5%;禽蛋产量0.21万吨,增长5.0%。全年水产品产量0.07万吨,下降12.5%。

乡镇企业个数1.02万个,比上年下降0.5%;乡镇企业增加值1.78亿元,增长9.1%;营业收入6.39亿元,增长9.5%。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2.58万千瓦,比上年下降3.7%。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52万千瓦,增长5.4%;大中型拖拉机0.12万台,增长2.3%;小型拖拉机0.96万台,增长3.6%;化肥施用量(折纯)0.50万吨,下降3.8%;农村用电量0.88亿千瓦小时,增长1.8%。年末有效灌溉面积3.82万公顷,增长4.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优势资源转换中快速发展。全地区工业总产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轻工业总产值6.3亿元,增长7.7%;重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增长20.9%。全部国有独立核算企业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总产值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亿元,比上年下降5.9%。

全年棉纱产量1.49万吨,增长3.5%;肠衣231万把,增长71.1%;葡萄酒860吨,下降14.6%;液体乳735吨,下降24.0%;原煤403.5万吨,增长22.3%;铁矿石原矿量163.6万吨,增长21.5%;发电量10.7亿千瓦小时,增长60.5%;水泥26.5万吨,下降17.3%;花岗石板材6.86万平方米,增长31.9%;纯碱9.59万吨,增长12.8%;硫化碱9.42万吨,增长19.2%;原盐15.96万吨,下降5.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7%,下降6.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品销售率91.2%,下降9.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品销售率95.7%,下降5.8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64.58%,比上年下降6.95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上升0.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下降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上升5.8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加快0.0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1.3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645元/人。企业亏损面34%,比上年缩小0.7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企业施工工程28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17个,投标承包面达75.9%。全地区建筑企业施工产值4.5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建筑企业房屋施工建筑面积48.47万平方米,增长0.8%;竣工面积33.86万平方米,增长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2003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农十三师完成3.6亿元。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9.27亿元,比上年增长7.4%;更新改造投资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他投资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房地产开发投资2.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城乡私人建房0.16亿元,比上年下降33.3%。分三次产业结构看:用于第一产业投资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用于第二产业投资1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用于第三产业投资1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本年房屋施工面积57.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8%,其中住宅41.69万平方米,增长16.0%;本年竣工房屋面积41.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9%,其中住宅29.80万平方米,增长23.2%。本年施工项目24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82个,本年投产项目145个。年末新增固定资产16.62亿元,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有:气流纺624头,水泥20万吨/年,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0.21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长度9.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