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银川市统计局

六、对外贸易

全市按照“近联、远引、外拓”的工作思路,先后组团参加了中国海峡经贸交易会、中国(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多次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招商引资,成功举办了光彩事业银川行、中国青年企业家银川经贸考察等招商活动。全年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13个,实施126项,实际到位资金47.6亿元,是上年的1.7倍。

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4.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2%。其中出口额3.41亿美元,增长49.6%;进口额0.86亿美元,增长42.9%。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2013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21.6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2.5%;公路客运量2240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14.2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3.9%。全年航空客运量达到34.8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8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7.1%和80.2%;航空货邮运输量0.26万吨,增长54.0%。航空货邮运输周转量347.25万吨公里,增长96.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5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8.79亿元,分别增长7.7%和34.6%。年末本地网交换机及接入网设备总容量71万门,增长10.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4.1万户,增长18.3%;其中城市45.57万户,增长18.9%;农村8.53万户,增长14.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0.5万户,增长21.5%。全市电话普及率达90.42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51.16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18.15万户,增长20.8%。

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4%。旅游总收入11.2亿元,增长33.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8.49亿元,增长2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96亿元,增长13.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1.38亿元,增长7.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60.50亿元,增长6.4%;中长期贷款余额198.05亿元,增长7.2%。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73.05亿元,现金支出1246.30亿元,现金净回笼26.75亿元。

全年保费收入8.40亿元,增长22.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8亿元,增长40.3%;寿险保费收入5.72亿元,增长15.3%。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16亿元,增长49.7%,其中,财产险赔款1.15亿元,寿险赔款及给付1.01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教兴银战略深入推进。全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用835万元,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8项,科技成果获奖22项。

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招生1.21万人,在校生3.68万人,毕业生0.61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0.85万人,在校生2.02万人,毕业生0.60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24万人,在校生3.37万人,毕业生0.81万人。初中招生2.36万人,在校生7.05万人,毕业生2.19万人。小学在校生14.05万人。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艺术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4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7.48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7073张,卫生技术人员872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753人,注册护士3202人。全市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4.2%。全市已认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28个,定点药店29个。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2004年城市建成区面积89.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13.7%,年末城市拥有道路面积1021万平方米,增长36.3%。

城市公交体系进一步改善。年末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343公里,公共汽车线路28条,公交标准运营车辆641标台,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7810万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10.2%。年末拥有出租车4587辆。全年供水总量10129万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2528万平方米。

城市绿化取得新进展。年末城市绿化覆盖面积3332公顷,增长8.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27平方米。

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工作加强。2004年末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5片,面积89.2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4片,总面积89.2平方公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9%;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平均值0.122毫克/立方米;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54毫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79%。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加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0个,投入资金1411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37.79万人,其中市区75.82万人。全市回族人口36.04万人,非农业人口84.0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68‰;死亡率为4.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4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性支出6729元,增长10.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88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10元,增长16.6%。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7.4%,农村为38.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8.2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8.91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7.86万人,比上年增长5.7%;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5.29万人,增长2.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5.09万人,增长15.4%;参加工伤保险职工9.20万人,增长19.5%;参加生育保险8.6万人,增长11.7%。

年末全市拥有福利院、敬老院21个,共有床位815张,在院人员324人。全市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9.19万人。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