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9.9%,商品零售物价上涨10.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2%。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全区年末汽车拥有量2.95万辆,比上年增长37.85%。其中:营运性汽车达11546辆,同比下降5.94%,其中载客汽车拥有量为4001辆,同比增加744辆,增长23.98%。其中班线客车为1944辆,同比减少164辆,下降7.78%。出租车1946辆,增加902辆,增长86.4%。全年客运量达1352.78万人、旅客周转量为55828.4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66%、2.98%。年末载货汽车拥有量为7545辆,同比减少298辆,下降3.8%;全年货运量达1248.82万吨、货物周转量为71257.41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26%、2.91%。民用汽车年末拥有量1.8万量,同比增长83.67%。 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815万元,同比增长8.68%。通讯部门业务总量完成2.51亿元,增长22.83%。全区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3.7万户,同比下降1.12%,其中农村用户达7.74万户,增长0.63%;互联网用户1.32万户,增长30.8%;移动电话用户46.16万户,增长34.94%。 七、财政和金融 全区财政总收入62736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中央“两税”收入21078万元,增长20.1%; 地方财政收入41657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全区财政总支出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8.77亿元,比年初增加24.57亿元,增长33.1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0.8亿元,比年初增加14.09亿元,同比增长30.16%。全区各项金融贷款余额30.91亿元,比年初增加6.41亿元,增长26.19%。全区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02.63亿元,增长18%;现金支出228.09亿元,增长19%;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5.46亿元,增长36%。 八、教育和科技 全区各类学校1252所,在校学生27.77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65所,招生人数31868人,在校学生99331人,比上年减少8447人;农职业中学6所,招生人数6974人,在校学生15093人,比上年增加2382人;小学1044所,招生人数24756人,在校学生140358人,比上年减少1166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817人;幼儿园33所,招生19423人,在园幼儿2209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4%,初中适龄入学率为86.55%。普通中学,初中、小学每一教职工平均负担学生人数为14.1、9.7、17.5。全区落实“两免一补”等教育补助资金1.45亿元,比去年增长54.9%。 全区有各类科技人员2.82万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81项,示范推广科技成果68项。争取科技项目44项,项目总投资8628万元,争取无偿援助资金732万元。 九、文体和卫生 全区共有地级群艺馆1座、县级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量达39.24万册,文物收藏量3.1万件。有地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站7座,县级电视网络公司6个,有限电视用户达11万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5%。有限电视频道接收量增加,开展广场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活动360场次,整治文化市场,城乡居民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城乡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运动,举办较大型体育比赛活动57次(场),参加人数达5.8万人。 全区拥有各种卫生机构142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3所,乡镇卫生院108个。全区实有床位数2222张,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实有床位1215张,乡镇卫生院实有床位844张。共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211人,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19人,乡镇卫生院拥有技术人员709人。全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14.05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98人。 十、环境保护和旅游 全区有各类环境检测站7个,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71%,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环境保护评价“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以治理工业污染为重点,加大治污减排力度,五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低于控制目标。氨氮排放量1151.63吨,化学需氧量20698.39吨,二氧化硫排放14751.74吨,烟尘20805.7吨,工业粉尘21505.15吨。 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接待国际及省内外游客270.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旅游收入达到2.67亿元,比上年增长26.53%。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15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7.76万人,城镇人口40.44万人。城乡男性人口81.3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1.4%,女性人口76.8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48.6%。全年出生人口2.32万人,出生率14.73‰,死亡人口0.93万人,死亡率为5.93‰,人口自然增长率8.8‰。流动迁出人口0.41万人。全区净增人口0.62万人。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68万人,年人均劳动报酬32208元,比上年增长23.21%。其中:在岗职工人数5.36万人,年人均工资33614元,比上年增长25.29%。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5元,比上年增长15.08%,农民人均纯收入3219.23元,比上年增长18.03%。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9529人,失业保险基金发放总额1474.5万元,同比增长8.4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090个,参保职工41978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支出15419万元,同比增长26.7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7171人,医疗保险费用支出12341万元,同比增长49.05%。工伤保险参保单位879个,参保人数38076人,工伤保险费用支出556万元,同比增长128.8%。 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991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99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5%。 年末,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人数39640人,全年累计兑现最低生活保障金7539.5万元,同比增长55.73%。全区12.35万人农村居民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共发放低保金7063.96万元;发放农村特困人口医疗救助资金1539.5万元,救助13.33万人次。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19.6万人,参合率达98.15%,参合农民医药费用支出达9714.6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全面启动,参保人数7.57万人,参保率为79.44%,为参保城镇居民实际补偿金额达519.5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