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19亿元,比年初增加9.7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71亿元,比年初增加3.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4.65亿元,比年初增加3.3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21.68亿元,增长9.06%;短期贷款22.93亿元,增长7.44%。全区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172.29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 18.69亿元,增长9.59%。 八、教育和科技 全区各类学校1307所,在校学生28.45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66所,招生人数35672人,在校学生107778人,比上年减少2610人;农职业中学6所,招生人数7566人,在校学生12711人,比上年增加5121人;小学1102所,招生人数26313人,在校学生141524人,比上年年减少329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914人;幼儿园29所,招生19910人,在园幼儿2160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86%。落实“两免一补”等教育补助资金9346.3万元。 全区有各类科技人员2.82万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86项,示范推广科技成果41项。争取科技项目37项,项目总投资4.32亿元,争取无偿援助资金546.56万元。 九、文体和卫生 全区共有文化馆7个,博物馆7个,档案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广播站6个,电视转播台6个,藏书量达39.24万册,文物收藏量3.1万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5%。有限电视频道接收量增加,开展广场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活动165场次,整治文化市场,城乡居民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城乡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运动,举办较大型体育比赛活动46次(场),参加人数达5.8万人。 全区拥有各种卫生机构142个,其中:医院13所,实有床位数2095张;卫生院108所,床位数844张;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6个,床位数46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所7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131人,其中:执业医师868人;助理医师251人;注册护士573人。诊疗达134.23万人次,治愈率达82.8%。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完成了18所乡镇卫生院和6个县级医院、中藏医院的改扩建,新建卫生室564个;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疫情监测报告率和及时处置率年均达到100%。 十、环境保护和旅游 全区有各类环境检测站7个;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94%;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环境保护评价“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以治理工业污染为重点,加大治污减排力度,五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低于控制目标。氨氮排放量0.11万吨,化学需氧量1.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33万吨,烟尘167万吨,工业粉尘2.74万吨。 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接待国际及省内外游客26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5%,旅游收入达到2.11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157.5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7.45万人,城镇人口40.13万人。城乡男性人口81.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1.43%;女性人口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48.57%。全年出生人口2.31万人,出生率14.71‰;死亡人口0.93万人,死亡率为5.92‰;人口自然增长率8.79‰。流动迁出人口0.6万人。全区净增人口0.78万人。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6万人,年人均劳动报酬26139元,比上年增长31.1%。其中:在岗职工人数5.4万人,年人均工资26828元,比上年增长31.3%。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比上年增长15.03%,农民人均纯收入2727元,比上年增长17.8%。 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我区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2.35万人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共发放低保金3175.9万元;发放农村特困人口医疗救助资金977.5万元,救助10.8万人次。解决了8.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15.2万人,参合率达96.2%,参合农民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46.9%;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全面启动,参保人数6.9万人,参保率达78%。城镇新增就业710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8%以内。 (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