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天水市统计局

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输电线路115KM;330KV送电线11.5KM;学生席位3534个,建筑面积37051平方米;塑封集成电路8亿块/年;二级新建公路40.8KM公里;三级油路工程128KM;医院病床680张。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全市建成和在建公路项目达838个,总投资达20.37亿元。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088.4公里(包括乡村公路),其中等级公路达到2034.4公里,较2000年增长6.3%。全社会客运量140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4048万人公里,增长8.5%;货运量1422万吨,增长4.03%,货运周转量100367万吨公里,增长5.6%。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0.5亿元,较“九五”末2.47亿元增长3.25倍,较上年增长3.0%。年末本地电话用户46万户,增长15.0%。其中城市29.0万户,增长15.0%;农村17.0万户,增长14.9%。年末住宅电话40万户,增长13.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5万户,本年新增10万户;各种报刊订阅量达到13.0万份,其中杂志5.0万份。

六、商贸流通、旅游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6亿元,较上年增长14.7%,较2000年增长76.2%,其中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亿元,增长14.88%,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6亿元,增长14.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6.5亿元,增长14.5%;餐饮业零售额9.15亿元,增长20.6%;其他行业零售额2.8亿元,增长1.2%;“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9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达9000万美元,是“九五”末的30倍。

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十五”时期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80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3.84亿元,五年间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其中2005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3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14.8%和20.5%,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7.44亿元,较年初增长14.24%,较“九五”末增长96.97%,“十五”时期平均增长19.3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9.30亿元,较年初增长15.81%,较“九五”末增长97.58%,“十五”年均增长19.52%。由于受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控影响,2005年金融机构贷款为69.68亿元,较年初增长3.2%,其中短期贷款44.07亿元,较年初增长13.93%,中长期贷款24.88亿元,减少11.88%。

保险业市场更加繁荣。自“十五”中后期平安、天安、永平保险相继落户我市以来,保险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全年保费收入2.16亿元,较“九五”末的1.18亿元增长83%;承保额达到917.98亿元,较“九五”末增长67%;赔款0.52万元,较“九五”末增长48.6%。

八、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4.2%,是“九五”末的1.8倍,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2.5%,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5.5%。2005年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21933户,从业人员50651人,注册资金2.29亿元,营业收入达11.43亿元;私营企业达到2162户,从业人员7299人,注册资金达到21.65亿元;营业收入达到9.95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16861人,较“九五”末增长2.67倍;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2103人;普通中小学校3074所,在校生69.8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巩固率94.12%。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4%,累计高考上线人数3.99万人,比“九五”时期增长237%。初中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96%,巩固率达95.8%,分别较上年增加1.04和1.01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91项,鉴定科技成果84项,1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推广项目84项,累计新增利税2507万元。全市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0.8%,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十五”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78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站)142个,公共图书馆7所,各类藏书600千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78%和86.89%。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205个,床位646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408人,其中执业医师2239人。年内“四苗”接种全程合格率稳定在85%以上。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点103个。学校在校学生施标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8%和95%,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约12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5.9%。全国少年锦标赛田径3级跳远获第一名,达国际健将水准;全国少年武术棍技获第一名;全国运动健将称号一人获得两次,一级运动员5人,二级运动员5人。在省级以上各类运动会中,共获金牌20枚,银牌25枚,铜牌17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特色更加突出,城市品质明显提高。“十五”末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8.35平方米;城市路灯1.1万余盏;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4%;自业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0%;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65%。规划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041.55公顷,城市绿地率22.58%;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231.51公顷,绿化覆盖率26.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19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完成环保投资2.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88%。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1.02万吨/日,同比增长22.89%。空气污染指数98。渭河水质达标率为83%。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总人口350.02万人,农村人口为245.72万人,城镇人口104.3万人;城镇人口中城市人口[2]4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2394人,死亡人口20032人,全年净增人口223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3‰。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57元,较上年增加5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元,较上年增加110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51.8%和46.5%。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平方米。城镇居民消费支出5509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26.3元,分别较“九五”末增长43.03%、75.23%。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56.98%下降到2005年的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