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天水市统计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亿元,较上年增长9.7%,在零售总额中,城市17.3亿元,农村10.2亿元。全市年末城乡个体工商和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1106户,其中私营企业1457户,比上年增长21.72%。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达到11.2万人。集贸市场总数达156处。

旅游业快速发展。受春节、“五一”和“十一”等节假日经济的推动,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2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5.9%,其中外国游客3963人次,台湾同胞776人次,港澳同胞835人次,共实现旅游收入2.68亿元人民币,增长26.4%。

市场物价止跌回升。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3%,较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2000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6.4亿元,较上年增长2.8%;财政支出10.6亿元,增长15.5%。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01亿元,新增存款7.23亿元,增长9.31%,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60.38亿元,新增存款4.27亿元,增长7.6%。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7.85亿元,新增贷款3.6亿元,增长5.58%。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824万元,增长3.85%,其中财产保费收入4709万元,增长0.11%;寿险保费收入7115万元,增长6.48%。全年赔付额3487万元,增长13.8%。

社会保险业务健康发展。全年全市社会保险各项基金收缴1.7亿元,支出2.23亿元,增长3.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5个,电影放映发行机构7个,文化馆7所,公共图书馆7所,各类藏书517千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1%。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42个,床位数644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640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58254平方米,年内儿童计划免疫人保率42.6%,“四苗”接种率全程合格72.3%,全市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村数达62个,村设置的医疗点数达3344个。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全市运动员共获奖牌57.5枚,为省以上体育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3员,有28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标准。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有43.49万名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280万人以上。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32.2万人,建成区面积32.51平方公里,较上年扩大0.46平方公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4.4万立方米/日;公共汽车营运车辆年末实际数152辆,客运量2275万人次;出租汽车1354辆;供热总量51万百万千焦,蒸汽供应1200万吨,供热面积55.7万平方米;年末市区道路总长度237公里。较上年增长1.04倍;排水管道230公里,较上年增长1.28倍。天水市城区外环路拓建工程南山路、人民路、迎宾藉河大桥等工程投入使用,使天水市区面貌大为改观。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共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达586.5万元,完成治理项目26项。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2000年,全市有55.12万名妇女采取了节育措施,节育率87.8%。全市总人口336.0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4600人,出生率13.86‰;死亡人口18050人,死亡率5.61‰;全年净增人口265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25‰,比上年下降1.69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为4583元,较上年增长4.6%,人均消费性支出3851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58元,增长5.6%。

就业渠道拓宽,职工人数继续下降。全年共组织安置再就业人数达12577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12242人,失业率3.59%。全市职工总数178224人,较上年下降6.3%,其中部省属单位55129人,市属单位123095人。

职工工资总额增加,平均工资水平上升。全社会职工工资总额11.8亿元,增长9.7%,其中市属7.19亿元,增长12.82%;职工年平均工资6538元,增长15.51%,其中市属5947元,增长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