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商洛市统计局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突出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富民优先,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据统计,全年商洛市生产总值87.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2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26.22亿元,增长9.0%(工业增加值11.83亿元,增长12.9%;建筑业增加值14.39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36.01亿元,增长10.8%。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展优质服务,按照国家标准低限收费,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扩大非公有制企业规模,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7.9亿元,已占到GDP的43.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个体工商户7万多户,私营企业2058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金1.8亿元,增长7.8%。

扶贫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有5.1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全市扶贫开发已建成重点村78个,新启动建设重点村123个,解决人饮困难5127户,落实搬迁户1084户4781人。狠抓产业扶贫,投放扶贫贷款1.64亿元。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单位在岗职工10.26万人,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1.58万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农业基础条件差,工业规模小,三产层次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就业压力大,财政困难。

二、农业

200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粮食生产在退耕还林、经济作物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好的收成。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66.76万吨,比上年增长7.4%;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83亿元,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22.15亿元,增长2.5%;林业产值3.35亿元,增长0.7%;牧业产值13.41亿元,增长8.8%;渔业产值0.12亿元,下降4.6%。实现增加值24.92亿元,增长7.7%。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增长。

2004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54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1.63千公顷,其中机电排灌面积9.26千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5.52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运行质量良好,效益大幅提高,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有所突破,是全市工业发展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83亿元,增长1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5亿元,增长19.7%,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89亿元,增长33.2%;重工业4.26亿元,增长12.6%。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6.44亿元,增长49.8%。2004年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2亿元,增长9.4倍,实现税金1.12亿元,增长80.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2.3%;总资产贡献率10.7%;资本保值增值率181.0%;总资产负债率65.8%;成本费用利润率6.6%;流动资产周转率1.81次;产销率95.5%;全员劳动生产率36651元/人。

全市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92416万元,实现利税4030万元,其中利润689万元。施工面积148.3万平方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110.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6.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2亿元(不含铁路等跨区域投资),增长8.6%,建筑业增加值14.39亿元,占GDP的比率达到16.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51亿元,增长6.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67亿元,增长5.0%;更新改造5.09亿元,增长5.0%;房地产开发1.63亿元,增长106.0%。50万元以上项目全年施工35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26个,全部投产使用170个,全市施工面积97.8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4.18万平方米。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8.85亿元。

在全部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64亿元;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71亿元;邮电通讯业完成投资1.63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完成投资3.18亿元;教育、文化、体育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完成投资1.47亿元。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旅游

全年公路货运量645.36万吨,增长10.6%,货物周转量51219.68万吨公里,增长8.3%,客运量1885.54万人,旅客周转量220891.7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1.8%和35.6%。

邮政、电信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电信、邮政业务总量34350万元,增长26.2%,2004年末,话机总量达46万部(含移动电话),增长13.6%,电话普及率达到19部/百人,移动电话达20.4万户,净增3.3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3.8万户。

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景点开发继续得到加强。2004年全市接待游客6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3亿元,分别增长39.8%和86.4%。以国家级森林公园金丝大峡谷、柞水溶洞、丹江漂流为主的旅游景点开发逐步升级。

六、商业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3亿元,增长10.7%。其中县市零售额13.4亿元,增长11.0%,县以下零售额11.90亿元,增长10.3%。公有制经济零售额6.44亿元,增长7.9%;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18.86亿元,增长11.7%。非公有制中私营经济零售额2.41亿元,增长8.7%,个体经济零售额13.74亿元,增长10.5%。按行业分,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22.25亿元,增长10.1%,餐饮业3.04亿元,增长15.3%。

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值109.3万美元,下降75.9%。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多数商品价格高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2%,居住价格上涨6.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全市狠抓财源建设,注重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99亿元,增长7.7%,财政支出13.15亿元,增长9.8%。

金融业运行平稳。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6.92亿元,增长17.8%。从存款结构看,企业存款18.14亿元,增长19.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9.55亿元,增长14.9%。各项贷款余额66.59亿元,增长4.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2.21亿元,增长10.2%;中长期贷款22.30亿元,下降5.1%。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52.22亿元,增长16.8%,现金支出251.48亿元,增长14.7%,收支相抵现金回笼0.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