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为100) 项目 2008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8.7 食品 110.4 # 粮食 107.2 烟酒及用品 105.6 衣着 105.1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6.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9 交通和通讯 99.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3.7 居住 112.3 # 水电燃料 121.6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72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6公里,国道673公里,省道680公里,乡村公路25327公里。公路客运量达201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92812万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297469万吨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238301人次,民航货物吞吐量136吨。 邮电业稳步发展。2008年末,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19.25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28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7.97亿元。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275.92万户,其中固定电话41.07万部,移动电话234.85万部。 七、旅游 2008年末,全市共有旅行社40个,星级以上饭店33家,对外售票的景点15个。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国际旅游者3500人。 全年旅游收入达15.6亿元,增长10.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96万美元。 八、财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13.70亿元,同比增长36.7%;地方财政收入达70.01亿元,增长39.7%。全市财政支出123.18亿元,增长27.3%。其中,市本级支出23.87亿元,下降20.6%;县区级支出99.32亿元,增长48.9%。在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51.75亿元,增长40.9%。 九、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6.93亿元,比年初增加292.27亿元,增长49.0%,增幅同比提高26.8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4.49亿元,比年初增加194.8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467.93亿元,比年初增加75.57亿元,下降33.0%。现金回笼大幅增长,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724.41亿元,增长29.0%,现金支出3582.84亿元,增长27.0%,收支相抵,累计净回笼现金141.57亿元,增长71.0%。 2008年末,我市证券开户数为2833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交易量77.76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量77.45亿元,基金交易量0.28亿元,国债现货回购交易量0.04亿元。 2008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20家,全年保险业务收入为12.54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财产险收入7.39亿元,增长20.7%;寿险收入5.15亿元,增长45.48%。全市各类保险公司2008年赔付额为4.80亿元,增长32.3%。其中,财产赔付4.10亿元,增长44.5%;寿险赔付0.70亿元,下降12.7%。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702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252所;职业中学23所;小学1163所;幼儿园247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招生163257人,毕业186130人,在校学生数达688809人,其中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分别为282314人、211658人和94656人。各级各类学校拥有专任教师40166人,代理教师1619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75%和99.57%。高考全市录取人数为25348人,其中,本科录取11692人,专科录取13656人,达到省二本分数线以上的有7976人,达到一本分数线以上的有3310人。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用于科技支出达1.4亿元,同比增长27%。“61211”科技创新工程有力推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4个、科技产业化项目8个,其中“山地红枣微灌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重大科技专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申请专利109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专利38件,外观设计专利41件;授权专利50件,其中发明6件,实用新型专利23件,外观设计21件。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2008年,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影剧院12个,文化艺术馆13个,艺术学校1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站235个,博物馆3处,娱乐场所243个,网吧79个。全年新排上演节目6个,图书馆接待读者13万人次,文化馆组织活动470次,电影放映67782场。新建、维修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新建4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55个。新建、维修乡镇综合文化站6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28个。成功举办《榆林旅游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榆林·中国陕北民歌艺术节》、《走向辉煌--榆林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1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陕北道情等7个项目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易马城等44处遗址入选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站11个,广播调频台17座,卫星地面接收站39257座,电视转播台16个。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209580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9.7%;数字电视用户94212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0.3%。 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2008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17个,其中,医院73个、卫生院2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拥有病床数10756张;卫生技术人员达13238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256.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8.1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我市体育运动成绩继续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参加省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共获得团体奖杯6座,金牌54枚。在省七届农运会上,我市喜获35枚金牌、36枚银牌、26枚铜牌。 全年建成健身广场2个,健身辅导站、点1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0处,游泳池1个,网球馆1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33.98万人,人口出生率10.81‰,死亡率5.74‰,自然增长率5.07‰。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0.48万人,比上年增加0.59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62.89亿元,增长34.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0786元,增长30.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02元,同比增加781元,增长29.8%,其中,工资性收入1303元,增长29.3%;经营性收入为1583元,增长21.3%;财产性收入188元,增长34.6%;转移性收入329元,增长9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97元,同比增加3347元,增长37.8%。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12392元,增长35.9%。其中,工资性收入为8359元,增长41.0%;经营性收入为1194元,增长39.2%;财产性收入为734元,增长4.2%;转移性收入为2104元,增长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