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高速发展。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46.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4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27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面积98.4万平方米,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房17.7万平方米。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4.2亿元,同比增长43.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6.8亿元,增长50.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2.1亿元,增长50%。其中,一产投资8.7亿元,增长了147.7%;第二产业投资178.4亿元,增长50.6%,重大工业项目的相继开工,加快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产投资149.7亿元,同比增长47.5%。民间投资更趋活跃,市场份额目前已接近八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全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大唐彬长电厂、60万吨甲醇、多晶硅、咸阳化工、港中旅温泉世界、兴化合成氨、彬县煤矸石等重点项目已经动工建设,彬长矿区DMTO、二甲醚、单晶硅、子午轮胎、金龙鱼、亭口水库等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展良好。我市投资的高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拉动成为近年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五、交通和邮电 公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市公路建设投资32.6亿元,运输场站建设完成3100万元,均创交通发展历史新高。福银高速咸永段、统一大道竣工通车,关中公路环线率先在全省建成,机场高速新线、彬县至旬邑公路进展顺利。以通村公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全年投资7.9亿元,新修通村公路3100公里,使1615个行政村130多万农民群众告别了泥泞;新建、改建县乡公路560公里,新建农村五级客运站点180个。公路养护管理再上新台阶,投资1.5亿元,实施干线大中修工程450公里,建成养管示范路284公里,树立了以省道208、209等路线为代表的咸阳公路品牌,干线年均好路率达到87.5%,县乡公路年末好路率达到78.9%。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公路客运量51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8%,旅客周转量32.1亿人公里,增长5.3%;货运量2955万吨,增长6.6%,货物周转量33.7吨公里,增长8%。全市拥有各类载货汽车11986台,载客汽车5717辆。 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5.4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总收入13亿元,增长8.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1.7万户,其中乡村电话33.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9.8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12.5万户。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连锁经营迅速扩张。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3亿元,同比增长18.1%,为我市10年来最高水平。一是城市快于农村。市、县、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80.6亿元、53.9亿元、4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20.4%和14.9%。二是住宿和餐饮业表现抢眼。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餐饮环境的改善,居民在外就餐的机会明显增多,全市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3.4%。三是限额以上快速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星级住宿餐饮企业销售分别增长21.6%、30.3%和62%,居民消费趋于商品丰、环境优、服务好的消费场所。四是连锁经营迅猛发展。近年现代连锁经营迅速扩张,国内、国际知名连锁经营企业纷纷登陆咸阳,民生、国美、人人乐网点增多,销售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日益提高,连锁经营规模扩张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七、对外经济和外事旅游 外贸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我市积极争取国家外贸进出口扶持政策和资金,调动进出口企业积极性,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壮大外贸进出口队伍,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其中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3亿美元大关,达到3.1亿美元,增长28.4%,实现贸易顺差2.3亿美元。全年新增进出口企业33户,其中17户企业取得进出口实绩,全市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已发展到153户(不含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加快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共争取1098万元外贸进出口扶持资金,扶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果汁和鲜果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已超过30%,土织布也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以电子产品、纺织品、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为龙头的三大支柱出口产业已经形成。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就。我市积极实施“科学招商、理性招商、绿色招商、效益招商”,以工业项目和大项目招商为重点,狠抓项目落实和优化投资环境等各项工作,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共引进合同项目412个,合同引进资金444.5亿元,完成投资额103.5亿元。引进资金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7个,5个开工建设,引进资金在1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51个,2个建成,27个开工建设。 利用外资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先后组织115户企业和100个项目参加“西洽会”、“厦洽会”等20多项贸易洽谈活动,签订外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2.4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4户,合同利用外资 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截至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9户,总投资近20.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 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日益增强,上缴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22.1%,吸收就业人数已达1.7万人,渭河电厂、步长制药和彩虹荧光材料三家企业成为十大纳税户。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推进。全市利用咸阳技术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分别在非洲和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外派劳务,积极寻找商机,拓展渠道,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子。全市外派劳务人员684人;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773万美元,成为扩大再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民间交流活动和经贸促进工作,组织企业参加了中国陕西——韩国合作周,巴西、阿根廷陕西经贸合作推广周、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16项经贸活动,推动了全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我市通过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着力营造魅力农村、活力城市、和谐咸阳的旅游氛围。全市有星级饭店26家,4588张床位,社会饭店约有3万张床位。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8亿元,分别增长6%和28%,为全面建设小康咸阳、和谐咸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节活动精彩纷呈,以“踏青赏花节、槐花采摘摇蜜节、渭电之旅的工业游、金秋采果游”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大大提高了咸阳旅游的知名度,使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咸阳,走进咸阳。全市足疗保健经营场所420家,床位2万张,从业人员1.2万人,咸阳足疗已成为特色产业,成为许多游客来咸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方式。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