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宝鸡市统计局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420人,全年安排实施各类科技开发项目94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45项。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84项,民营科技总产数达到965户。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02项,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50%。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继续稳定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93亿吨/公里,其中铁路294.1万吨/公里;下降2.6%;公路5.9亿吨/公里,增长9.3%。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3.1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2.0%。其中铁路336.37万人/公里,增长13.5%;公路13.16亿人/公里,增长19.6%。

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53609门,总容量达到338006门,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7.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5部,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8.7部/百人,农村66.5%的行政村通了电话,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2984部,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3258户。

七、国内贸易

受国家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信贷和银行连续下调利率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8亿元,比上年增长5.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4.1亿元,增长6.2%;县级县以下零售额27.7亿元,增长4.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9亿元,增长4.8%;餐饮业零售额5.4亿元,增长10.8%;其他行业零售额14.5亿元,增长4.6%。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272万元,比上年增长0.7%。

八、对外经济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逐渐消退,周连国家经济的开始复苏,加之国家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外贸出口。全年进出口总额38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出口总额2090万美元,进口总额1780万美元,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310万美元,出口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机电产品出口1254万美元,生产企业出口1553万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0%和74%,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1户,协议利用外资75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6.1%。

旅游产业打破多年徘徊局面,出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47万人,其中境外游客15800人。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0%。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持续稳定。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22亿元,增长11.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7.77亿元,增长9.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8.22亿元,增长8.2%。各项贷款余额198.53亿元,增长3.6%。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4.70亿元,增长6.7%。

保险事业不断壮大。全年保费收入2617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61万元,人寿保险费收入16539万元;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费收入2541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435万元,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款2959万元,寿险给付2798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0个。广播电台12座,有线电视台11座,乡村电视差转台289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87%和95.9%。迎接建国五十周年“八大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16个,床位10300张,卫生技术人员11888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402人。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139人。各类卫生院179个,卫生技术人员2365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在省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金牌107枚,银牌88枚,铜牌54枚。全市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分别达到9人和61人。成功地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160人。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面积252.5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33项,总投资3704万元。在市区建立烟尘控制区9年,控制区面积30.7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91%。市区环境噪声达标区7个,总面积23.66平方公里,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年出生人口37912人,出生率10.41‰;死亡人口17465人,死亡率4.8%;全年自增人口2044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1‰,比上年下降1.2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365.78万人,比上年增加2.7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由于国家提高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水平,适当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使城镇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4元,比上年增加396元。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乡镇企业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82.3元,比上年仅增67元。经济适用住房和廉价租屋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44.7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74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96.67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社会保障事业巩固提高。年末全市85%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市22.02万职工和8.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8.5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医疗统筹工作逐步开展。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500张,&127;收养500人,有48.9万人得到国家救济。&127;全市城镇一级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32个,大部分县区和单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业得到新的发展。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