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01-19 陕西省统计局

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城市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工程”为重点,努力改善城乡群众健身设施和条件。2008年,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0个,为全省234个社区配送安装一套健身器材。

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体育彩票发行增长迅速,体育彩票销售量首次突破10亿元,达11.85亿元,创历史最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朱雀广场、奥体中心、射击射箭中心、杨凌水上运动中心、航空运动管理中心等五个产业园区的综合开发和经营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职业联赛、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用品业不断发育壮大。成功举办了2008年西部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2008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污染减排、环境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质量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为51个,总面积104.6万公顷,占我省国土面积的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0个,增加了1个,总面积达32万公顷,占我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30.6%。

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大幅增加牞10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部超过300天,平均达到321.4天,达标率88.05%,成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的一年。从主要污染因子看,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自然降尘和酸雨状况均有改善。10个地级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2.01,比上年下降10.7%。10个地级市中有4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比2007年增加了3个;可吸入颗粒物有9个城市同比下降,二氧化硫有8个城市同比持平或下降,自然降尘有9个城市同比下降。全省酸雨发生频率3.1%,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酸雨污染状况有所改善。

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2008年全省6条河流的40个监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5%,Ⅳ类至劣Ⅴ类水质占45%。其中:Ⅰ类水质断面3个,占总断面的7.5%;Ⅱ类断面14个,占总断面的35%;Ⅲ类断面5个,占12.5%;Ⅳ类断面8个,占20%;Ⅴ类断面1个,占2.5%,劣Ⅴ类断面9个,占22.5%。满足水域功能标准的断面27个,占总断面数的67.5%。不符合水域功能标准的断面13个,占32.5%。与去年相比,符合Ⅰ类水质的断面增加2个;Ⅱ类水质的断面减少3个;Ⅲ类水质的断面增加1个;Ⅳ类水质的断面减少1个;Ⅴ类水质的断面增加1个;劣Ⅴ类水质的断面与上年持平。渭河水质改善最为明显,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23.1%,污染浓度同比下降15%左右。

全省13个城市开展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共监测路段411条,总长597.82公里,其中超标路段长度26.79公里,占监测路段总长的4.5%,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全省平均等效声级为66.0分贝(A),比上年度下降0.8分贝(A),全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水平无显著变化。

2008年,列入国家考核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实现双下降,国家核定我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88.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33.21万吨,比2007年削减4.08%和3.68%,顺利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双削减3%的年度目标任务。

2008年,全省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局面。全省共发生各类事故12449起,同比减少4069起,下降24.63%;死亡2553人,同比减少213人,下降7.70%。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55起,同比减少16起,下降22.54%;死亡221人,同比减少71人,下降24.32%。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的重大事故3起,同比增加1起,上升50%,死亡57人,同比增加21人,上升58.33%。杜绝了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

十三、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口14万人,其中男性1933.9万人,占51.41%;女性人口1828.1万人,占48.59%牞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8.64万人牞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3.32万人牞死亡率为6.21‰;自然增长率为4.08‰。城镇人口1583.8万人,占42.1%牞乡村人口2178.2万人牞占57.9%。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7.75%,15-64岁人口占73.28%,65岁及以上人口占8.97%。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元,比上年增加2095元,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人均消费支出9772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91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比上年增加491元,增长1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79元,比上年增长16.4%。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168.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9%。

2008年末,我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41.26万人,比上年减少0.74万人。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08年度,我省新增就业人数29.8万人,登记失业人数20.8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4.3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91%,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持续增长。2008年,我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862.8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51.24亿元,增长21.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5391元,增长19.2%。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08年,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30.38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5万人牞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09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12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32.67万人,增加22.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47.61万人,增加15.6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47.6万人,增加26.74万人。

2008年,全省拥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753个,床位31277张,收养人数达24236人,其中五保供养服务机构435个,床位数19511张,收养人数12355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保障36.8万户、83.7万人,全省城市居民月人均保障标准177元,支出低保金15.04亿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按月社会化发放。农村低保补助水平不断提高,年底共保障92.4万户、220.6万人,支出低保金11.5亿元。农村五保供养最低限定标准由1400元/人·年提高到1640元/人·年,全省共有10.89万名农村五保对象,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922所(其中,敬老院681所,村级五保集中安置点241个),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55万人,全年共支出五保供养资金1.7亿元,敬老院建设共安排资金1.3亿元。全省所有区县建立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医疗救助的全覆盖,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共实施医疗救助209.5万人次,其中资助195.6万名农村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救助资金2.01亿元。2008年安置城镇义务兵和士官46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