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56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5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为6.8:46.7:46.5。人均生产总值达19663元。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48.75亿元,增长1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48亿元,增长19.0%。地方财政支出159.40亿元,增长19.5%。 农业 全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农业产值68.83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65万公顷,产量113.1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89万公顷,产量174.25万吨,分别增长3.6%和3.1%;花卉种植面积5889公顷,产量32.14亿枝;水果种植面积23879公顷,产量增长13.7%。 畜牧业产值43.20亿元。全年肉类总产量36.42万吨,增长9.5%,禽蛋产量5.86万吨,增长1.7%,牛奶产量9.43万吨,增长7.0%。 林业产值3.90亿元。全年林地增加19.13万亩,零星四旁植树1134.53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达7.24亿千瓦小时,增长12.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50万千瓦特,增长9.0%;大中型拖拉机5997辆,增长3.0%。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8.88亿元,增长15.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1.89亿元,增长17.4%。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70.78亿元,增长15.3%,重工业增加值211.11亿元,增长19.3%。 重点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烟草工业实现增加值122.75亿元,增长14.2%,有色冶金工业实现增加值55.39亿元,增长67.6%,机电工业实现增加值34.27亿元,增长21.7%,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18.09亿元,增长22.9%,建材工业实现增加值9.90亿元,增长45.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277.84亿元,增长27.9%;实现利税228.88亿元,增长20.5%,其中利润总额96.75亿元,增长30.2%;产品销售率98.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3.4%。 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23.91亿元,增长21.4%。增加值103.02亿元,增长16.3%。全年完成施工面积2641.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00.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20.8%。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4亿元,增长25.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亿元,增长25.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继续回落,完成开发投资172亿元,增长15.2%。 新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昆洛路朱家村至呈贡段建成投入使用,昆明王家营集装箱物流中心竣工试运行,中庄路、前新路等主干道和新城自来水厂等市政配套设施进展顺利,云师大、中医学院等部分高校搬迁动工建设。新机场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客货运输稳步发展。全年货运周转量1752811万吨公里,增长7.9%。其中,铁路1148280万吨公里,增长2.5%,公路591256万吨公里,增长20.1%,民航13175万吨公里,增长7.2%。全年旅客周转量1552175万人公里,增长17.3%。其中,铁路178639万人公里,增长15.0%,公路708447万人公里,增长17.7%,民航663031万人公里,增长17.6%。 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75.58万辆,增长11.0%。其中汽车拥有量39.30万辆。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16.19万户,增长26.5%。电话交换机容量187.09万门,增长5.3%。全年累计订销报刊10032.85万份,增长2.3%。特快专递185.54万件,增长27.5%。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20亿元,增长16.5%。按经济成份分,非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全年非公实现零售额415.26亿元,增长14.5%,占全市比重85.8%。从城乡市场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7.51亿元,增长16.8%,农村(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69亿元,增长14.7%。 价格水平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扬。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6%,上涨1.6%,涨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9.7%,比上年下降0.3%。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3.2%,上涨3.2%。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106.5%,上涨6.5%。 对外经济贸易及旅游 外贸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47.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出口23.30亿美元,增长34.2%;进口23.74亿美元,增长38.6%。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2户,实际利用外资2.09亿美元,分别增长58.4%、153.3%。 旅游业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39.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其中国内游客2169.12万人次,增长10.0%,旅游收入140.56亿元,增长13.3%;海外游客70.7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0亿美元,分别增长1.6%,10.0%。旅游业总收入156.37亿元,增长12.9%。 金融 金融信贷平稳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32.71亿元,比年初增长18.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19.92亿元,比年初增长17.5%,储蓄存款余额1156.07亿元,比年初增长14.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29.43亿元,比年初增长23.1%,其中短期贷款898.53亿元,比年初增长20.6%;中长期贷款1174.07亿元,比年初增长26.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999.56亿元,现金支出4845.41亿元;现金净回笼154.15亿元。 二、环境保护和公用事业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环保投资指数2.8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5%。 公用事业 公交运营线路167条,新增公交线路22条,年内新增公交车辆227辆,日均客运量146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由上年的18%上升至22%。全年人工煤气供气量18199万立方米。 三、社会事业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2所,招生6.73万人,在校生20.64万人,毕业生4.7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95万人,在校生14.07万人,毕业生1.14万人。普通中学290所,招生9.75万人,在校生27.95万人,毕业生8.04万人。普通小学1464所,招生9.10万人,在校生51.74万人,毕业生7.1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26%。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年享受免收学杂费学生52.5万人次,其中15.8万人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