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表6: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68973万吨公里,增长9.4%。完成旅客周转量176432万人公里,增长25.5%。全市汽车拥有量3.55万辆,比上年增加0.58万辆,增长19.6%。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25亿元,增长18.0 %。城乡电话座机达28.07万部,增长3.7%。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86.32万户(含小灵通),增长21.1%,年末电话普及率为45.02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达48437户,增长12.7%。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黄果树景区成为我国自然风光景区唯一“中国驰名商标”,镇宁夜郎洞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成功举办了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旅游节、清真饮食文化节、旅游商品展销暨“两赛一会”等旅游节庆活动。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123.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实现旅游收入82.97亿元,比上年增长54.0%。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6.42亿元, 比上年增长10.0%;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13亿元, 比上年增长7.1%。财政支出累计完成5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5.3%。 金融业平稳运行,货币呈投放态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1.89亿元,比年初增长2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6.64亿元,比年初增长21.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8.62亿元,比年初增长11.9%。其中对工业短期贷款33.28亿元,比年初增长9.4%,对农业短期贷款13.47亿元,比年初增长16.9%;中长期贷款88.08亿元,比年初增长19.8%。全年累计投放货币7.60亿元,下降48.9%。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商业保险保费收入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表7:保险业收付情况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整体通过“两基”验收,“普九”覆盖率达到100%,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稳步发展。2008年末,全市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8539人;职业教育学校13所,在校学生13135人;职业初中4所,在校学生1102人;普通中学147所,在校学生166566人;小学994所,在校学生311314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3.49%。 科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共安排、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2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36项(其中省级重大专项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87项。实现项目总投资10750万元,其中科技引导资金1743万元,自筹8877万元,其他投入1255万元。全年实现新增产值14360万元,利润1352万元,税收946万元,农民增收1795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6个,群艺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拥有图书藏量38万册。全市有电视转播发射机19部、调频转播发射机7部。全市电视覆盖率达91.63% ,广播覆盖率达87.99%。全市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2万户,拥有卫星收转站165359座。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工作得以加强和落实。已完成了市紧急救援中心、市(县)各传染病院(区)和市、县疾控中心等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自2007年实现了全市覆盖以来,参合率逐年上升,2008年全市参合农业人口194.28万人,参合率达91.64%。继续实行妇幼卫生、降消项目工作目标管理。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参加全省四个项目的2008年冠军赛并荣获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6枚,四至八名10个;在全省锦标赛上,共取得金牌37枚,银牌34枚,铜牌43枚,四至八名73个。圆满完成了“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国贵州·镇宁万人奔向黄果树半程马拉松赛、中国·贵州紫云格凸河第二届全国攀岩挑战赛、全国“铁人”两项赛、全国大学生地掷球比赛的承办工作。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继续推进“环境立市”战略的实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和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确保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从源头严格控制总量的增加。全市共审批项目218个,验收项目57个,其中市级审批项目60个,县级审批项目158个,环境影响评价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90%以上。 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实现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双降”。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57起,死亡192人,受伤182人,直接经济损失1057万元。与上年相比,起数减少126起,下降32.9%;少死亡4人,下降2.0%;受伤人数减少49人,下降21.2%;直接经济损失减少258万元,下降19.6%。 十一、人 口 200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86‰,死亡率为6.66‰,自然增长率为6.20‰。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半年及以上)256.41万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81万人,比上年下降5.8%,其中,在岗职工10.66万人,比上年下降6.4%。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193元,比上年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9元,比上年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814元,比上年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2838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 表8: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170人,其中安排失业人员就业9278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89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9056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66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995个。拥有社会福利院4个,床位数270张,收养71人;集体办敬老院54个,床位数738张,收养515人。全年优待优抚对象4341户,优待优抚总金额433万元。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7369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际支出5899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0995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8705万元。全市社会各界捐款2560万元,衣被 3.6万件,救灾37.48万人次, 救灾金额6075万元。 注: 1、本公报数据系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