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贵阳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加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多彩贵州”以我市为基地,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量208.93万册。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0%,电视人口覆盖率98.8 %。全年出版图书853种,其中:新出版493种;印刷出版杂志75种,总印数达到1290.06万册;印刷出版报纸29种,总印数达到20945.77万份。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数408个,有卫生技术人员21023人,有卫生机构床位数1715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床位5.89人和4.81张。

大力推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社区健身设施不断完善,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市级运动员在各种运动会中获得奖牌422枚,其中金牌189枚、银牌130枚、铜牌103枚。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市区道路总长度达到818公里,道路面积1141万平方米,桥梁149座,其中:立交桥17座。公交运营车辆2372辆,折合标准运营车辆2237标台,运营线路总长度1633公里,公交客运总量55233万

人次,城市出租汽车3069辆。

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127.7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长度达到2462.4公里,全年供水总量24134.8万立方米,其中:公共服务用水2460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9959.5万立方米。

年末有煤气用户34.92万户,其中家庭用户34.75万户,全年煤气供气量20859万立方米,家庭消费量8319万立方米;液化气用户20万户,液化气供气量3万吨;天然气加气量1.2万立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环境敏感区域及饮用水源保护等工作得到加强,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为67.7,年降水PH值为6.52,空气质量为优或良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 94.79%,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85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55毫克/立方米,接近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23毫克/立方米,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内;地面水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状况,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5.83%,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517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337公顷,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114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0.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8平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劳动就业

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为356.77万人,比上年增加1.63万人,增长0.46%。全市人口出生率10.96%。,人口死亡率6.36%。,人口自然增长率4.6%。。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8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8%。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65.31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581元,比上年增长2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0%。全年城乡统筹就业人数达74867人,有1601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539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

十三、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22万人,比上年增长14.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18万人,比上年增长7.7%;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98万人,比上年增长12.6%;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8.04万人,比上年增长19.2%;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157.23万人,参合率达到92.63%。

全市城乡各级办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共81个,有床位2375张,年末收养人员1566人;城镇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34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44个;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15.35万人,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29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7.06万人;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总人数达到12984人;全年民政部门接受社会捐赠款63.8万元,接受捐赠衣被2.7万件,受益人数达11750人次。

(完)

注释:

1.公报中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贵阳统计年鉴—2008》为准。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原保险保费收入”、“原保险赔付支出”指标按《企业会计准则》(2006)设置的统计指标,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的保费收入、赔款和给付支出,与2007年1月1日以前披露的“保费收入”、“赔款与给付”指标内容基本一致。

4.公报中人均指标均按常住人口计算。

5.城市建设方面数据为城管局系统口径,桥梁数为2007年桥梁安全性普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