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5.95万人次,创汇1632.5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10.0%;接待国内旅游人数999.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旅游企业营业收入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八、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6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97亿元,增长15.8%;财政支出36.18亿元,增长16.5%。全市税收收入完成6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国税收入42.77亿元,增长11.2%;地税收入21.05亿元,增长21.2%。 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贷款保持较大增幅,货币回笼速度有所减缓。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5.22亿元,比年初增长21.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95.89亿元,增长18.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0.13亿元,增长21.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6.31亿元,比年初增长20.2%,其中:短期贷款231.15亿元,增长0.6%;中长期贷款218.94亿元,增长58.6%。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15.53亿元,现金支出980.36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35.17亿元,比上年少回笼现金5.31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全年保费收入9.52亿元,增长48.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4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5.98亿元,分别增长15.3%和46.9%。全年共赔付金额1.89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1.68亿元,人寿保险赔付0.21亿元。 证券业在规范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8家。股票交易户数为15.37万户,比上年增长18.1%,股票交易额为320.5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力度,科技进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立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生产与市场需求、社会投入、政府支持之间的良性机制,形成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贵阳软件园区的建设,发挥专业孵化器的作用,促进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已全面启动。国有科研机构转制按企业管理体制运行继续顺利推进。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继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在学研究生1254人,增长56.0%。普通高等学校13所,在校学生7.65万人,增长17.2%;中等专业学校41所,在校学生5.13万人,增长4.7%;普通中学274所,在校学生19.15万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5.72万人,占全部中学生的82.1%;职业中学48所,在校学生2.05万人;普通小学1187所,在校学生36.7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0%。成人高、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82万人,比上年减少8.0%,全年扫除青壮文盲743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量305.3万册,比上年增长2.7%。全年出版各类图书896种,各类报纸31种,各类杂志85种。各艺术团体演出1000场次,观众89.6万人次。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9.1%,电视人口覆盖率95.7%。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乡卫生院以上的卫生机构295个,其中:医院97个、卫生院80个、卫生防疫机构22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生机构有病床1377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271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6244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329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床位4.84人和4.1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1328个,设置医疗点1274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医药、卫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 体育事业发展较快,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全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承办了第六届中国国际风筝节、第十一届全国风筝赛和2001年国际围棋文化节,举办了环城跑、冬泳表演、网球赛、游泳赛、高尔夫球赛、乒乓球赛等社会体育活动。2001年,在全国少儿游泳赛中获3枚金牌、2枚银牌。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年末市区道路总长度800公里,道路面积631.54万平方米,桥梁116座,其中立交桥11座。公交运营车辆1921辆,折合标准运营车辆2241标台,其中:公共汽车806辆,中巴车1115辆。运营线路网长度1166公里,公交客运总量4.31亿人次。市区每万人拥有公交标准运营车辆14.31标台。城市出租汽车2199辆。 城市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122.4万吨/日,供水管道长度1634公里。全年供水总量26043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1257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7.5%。 城市供气能力不断提高。年末有煤气用户19.87万户,液化气用户17万户。全年煤气供气量8321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4567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量21000万立方米。 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空气质量污染指数降至69;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0.15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107毫克/立方米,酸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地面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地面水水质达标率为94.4%;全市饮用水源保护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5.3dB(A)和69.3dB(A)。加强对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等污染源的治理,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16944吨/日和工业废气处理能力46.64万标立方米/时,环保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项目进展顺利。 年末园林绿地面积4279公顷,其中: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442公顷。绿化覆盖面积4764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54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66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2.3%,绿化覆盖率3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41平方米。 十二、人口与就业 全市人口总量低速增长。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11.37‰,人口死亡率5.11‰,人口自然增长率6.26‰。年末全市总人口335.8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3%。其中:非农业人口156.56万人,增长2.7%。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在岗职工50.11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611元,比上年增长2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1%。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9974人,下岗职工转岗培训1.01万人;建立再创业组织277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