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随着保险险种的增加及人们投保意识的增强,保费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年保费收入1.48亿元,增长16.2%,其中:财产险收入0.66亿元,增长4.8%;寿险收入0.82亿元,增长27.5%。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0.73亿元,增长34.4%,其中:财产赔付金额0.32亿元,下降9.7%;寿险给付金额0.41亿元,增长118.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我州继续实施“科教兴凉”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四川省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597所,招生数14.50万人,在校学生56.87万人,教职工3.6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08万人。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年末在园幼儿数5.58万人,比上年增0.4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3.88万人,增1.0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0.4%,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为78.5%;小学生巩固率92.1%;辍学率7.9%,比上年减少2.8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0.9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20万人,增长12.30%。中等教育进一步加强,各类高级中学学校(不含技工校)59所,在校生2.92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生0.74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25.3%。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8138人,比上年增加1105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760人,增加49人。成人教育形势喜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856人;成人初等学校毕业生达9.31万人,比上年增加8.84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29.63万人,增加22.97万人。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达1.82万人,增加0.07万人;参加继续教育人数2.34万人,增加0.33万人。 我州继续发展科技产业,较好地带动了经济发展。州级部门直属科研单位6个,全年共承担省部级和州级科研项目23个,其中州级12个;获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国家级星火计划延续项目1项。 2000年我州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94万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1年全州文化工作继续以建设文化昌明的民族文化先进州为奋斗目标,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开展了各种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我州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州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25场,观众人数21万人次;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102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6个;全州有电影发行机构18个,农村放映单位157个,全年放映1.35万场次,观众人数达390万人次。 各项文化事业成绩斐然、捷报频传。在北京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节目《凉山儿子》、《席勒的红裙》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在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罗吉左》获金奖、《抢被盖》获银奖;《荞花花》获全国文化部妇联文艺汇演金奖;《诺苏达施》获全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在省文化厅举办的《走进西藏》摄影展上,我州共有32幅作品入选,其中有14件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获组织奖。建党80周年期间,州博物馆联合川、陕、滇三省十五家单位举办了“中国丝绸之路名碑拓片展”、“盐源毛家坝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展”;我州连续实现第12个馆藏文物安全年。全年州电影公司共译制28部故事片、科教片,其中《生死抉择》一片获凉山州山鹰奖。 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全州卫星地面接收站4215座,比上年增加了19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7.7%,提高了7.6个百分点。县、市广播站17个,乡镇广播站492个,村通广播率达63.7%,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3.1%,提高了3.9个百分点。 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2种,总印数达1175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2种,总印数达8000册。 城乡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卫生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全州卫生机构达1466个,病床位793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027人,其中:医生5950人,护师护士2825人。预防保健、农村卫生、中医药三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605人;妇幼保健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369人;农村卫生院718个,卫生技术人员3620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2号病、5号病等传染病和血吸虫病、克山病、痢疾等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全民健身运动掀起高潮,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捷报频传:参加四川省第11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金牌24枚、银牌21枚、铜牌12枚,在全省12个参赛队中,奖牌总数和金牌数均获第一;在四川省第9届运动会资格赛中,又获金牌18枚、银牌28枚、铜牌18枚;成功承办了“四川省珍珠球邀请赛”和“四川省青少年皮划艇回旋比赛”。为丰富广大青少年和儿童的课外生活,提供更广阔的体育活动场所,我州于4月成立了第一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继续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施行面达91%,优秀率为11.8%。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亟待加强。年末全州经批准的自然保护区10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6个;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655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1.9%,下降36.6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403797万标立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5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42.7%,上升了3.9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 2001年我州全年出生人口5.7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2‰;死亡人口2.46万人,死亡率为6.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2‰,全年净增人口3.31万人,年末总人口为405.90万人,其中:彝族人口176.14万人,占总人口的43.4%。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1.13亿元,增长21.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926元,增长23.2%,主要是受今年行政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津贴所致。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7元,人平增收126元,增长9.3%。 尽管银行存款利率很低,但由于股市低迷和防范于未然的思想,促使居民把手中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仍达82.06亿元,比年初增加11.72亿元,增长16.7%。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7.79亿元,比年初增长28.9%;定期储蓄存款余额54.27亿元,比年初增长11.3%。 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01年,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8万人,当年扩面新增参保职工0.61万人。全州有16个县、市实现了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参保人数为2.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2.02万人,同比下降15.7%,失业保险费征缴率达92.6%。有9个县、市正式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17.24万人。生育保险已在11个县、市展开,参保职工1.73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