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达州市统计局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0.50亿元,增长4.7%。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5.05亿元,增长5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18.73亿元,增长36.6%。 (见表4)。

表4: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18.73 36.6

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 359.59 45.6

其中:城镇投资 376.24 44.9

农村投资 42.49 -9.3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265.73 43.9

更新改造投资 93.86 50.7

房地产开发投资 42.22 6.8

在城镇投资中

第一产业投资 50.66 -0.7

第二产业投资 225.87 37.2

第三产业投资 142.20 56.4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30 家,开发项目200个,完成投资 42.22亿元,增长6.8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829.05 万平方米,增长23.6 %;商品房竣工面积152.45万平方米,增长8.0 %;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155.95万平方米,下降24.5 %;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25.81万平方米,增长83.3 %。

主要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新增原煤开采能力181万吨/年;洗煤128 万吨/年;水力发电5.8万千瓦;火力发电60万千瓦;水泥160万吨/年;改扩建公路143公里;各类学生席位6550 个,建筑面积24200 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全年建成投产项目652 个,项目建成投产率57.8%,新增固定资产 225.8亿元。年内建成上亿元投资项目就有7个:国电达州2×300MW机组工程、普光气田供电工程、石河天然气净化厂工程、813管道建设、柏杨溪水电站、高观寨旅游开发项目、达州高速公路汽车站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2.30亿元,增长21.2%,创历史新高。

城镇市场继续领先农村市场。城镇市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17.24亿元,增长21.2%,增幅比农村高0.1个百分点。

批发零售贸易业在国内贸易市场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居民消费以商品性消费为主。全市实现批发零售额182.6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86.2%。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27.68亿元,增长20.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60.1%。

市场热点不断,消费结构有所升级。2008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增幅较高的类别有: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1.2%,日用品类增长33.3%,化妆品类增长48.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6.8%,服装鞋帽针纺类增长1.1倍。

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塔坨农贸市场二期工程等一些较大型的商品市场相继竣工并投入营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出口创汇较快增长。全年出口创汇4558万美元,增长44.2%。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8.80亿元,增长58.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8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48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3.467公里,高等级公路(含一至四级公路)10115公里。公路和水运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9.83亿吨公里,增长13.3%;旅客周转量26.26亿人公里,增长2.9%。全年邮电通讯业务总收入17.91亿元,增长8.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2.3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3.74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普及率34.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0.95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国家2A级以上旅游风景区6处,省级地质公园2个,星级宾馆饭店14个。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834.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50 亿元,增长8.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亿元,增长26.9 %,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10%提高到3.33%;财政支出104.42亿元,增长32.9%,对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事业等的投入继续加大。

金融存贷款规模稳定扩大。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4.35亿元,增长25.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92.46亿元,增长25.9%。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9.83亿元,增长2.4%。个人消费贷款有所下降,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9.42亿元,减少6982万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寿险机构11家,财险机构5家。全年各类保费收入32.34亿元,增长77.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8.17亿元,增长89.6%。财产险保费收入4.17亿元,增长22.3%。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24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2.1亿元,财产险赔款2.13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78 万人,在校生1.84 万人,毕业生0.49 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64 万人,在校生7.94 万人,毕业生1.49 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49 万人,在校生9.15 万人,毕业生2.92 万人。初中招生10.54 万人,在校生31.32 万人,毕业生10.05 万人。普通小学招生9.72 万人,在校生58.08 万人,毕业生10.66 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04 人,在校生486 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36 万人。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明显。2008年全市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2项,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 41个,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5 项,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创新型企业13家,组织申请专利7件,“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金秋科技下乡”等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全面展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发展加快,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宣汉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渠县三汇彩亭会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州元九登高节”入选四川十大名节。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 7个,博物馆(文管所)8个。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3200套,新增有线电视用户6.4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3%和94.4%。全市有线电视用户 93.6万户。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7 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9.83 万卷。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95.2%.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个,改造乡镇卫生院 7个,改扩建 妇幼保健院5个。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641 个(含个体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 379个(不含非建制乡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站) 8个。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 个,卫生执法监督所(局)8 个。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041 人,卫生机构病床数1.32 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