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宜宾市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运输业平稳发展。中坝大桥竣工通车。2003年末,全市村道以上公路里程已达4374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公路2475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占90.90%。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2391.2万吨,比上年下降14.8%,货物周转量123199万吨公里,增长3.4%;完成客运量9454.5万人次,下降7.2%,完成客运周转量297766万人公里,增长2.5%。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87亿元,增长18.15%;电信业务总量13.48亿元,增长18.95%。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32.56万门,其中,当年新增15.96万门。全年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00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7.28万户,增加9.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53.09万户,增加17.67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19.49部/百人,其中,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36.91部/百人。

六、国内外贸易及旅游

社会消费品市场日趋旺盛。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5%。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5.56亿元,增长1.54%;集体经济零售额4.23亿元,下降23.96%;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61.83亿元,增长17.34%。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9.79亿元,增长14.34%;餐饮业零售额15.43亿元,增长14.40%。

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2003年,海关进出口总额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22%。其中,出口总额1.67亿美元,增长52.28%。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进展。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89项,履约484项,协议引进内资235.46亿元,合同利用国外、境外资金1820万美元,

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316万人次,增长35%;旅游收入15.19亿元,增长35%;旅游创汇108万美元,增长54%,其中,旅游商品创汇32美元,占旅游创汇收入的比重为29.67%。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为14.48亿元,增长17.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10亿元,增长5.67%。地方财政支出为36.06亿元,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68亿元,增长7.09%。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2003年末,全市全社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3.20亿元,比年初增长15.37%;贷款余额176.89亿元,比年初增长12.86%。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合计603.83亿元,增长10.39%;现金支出合计613.49亿元,增长10.62%。货币净投放9.66亿元,增长27.10%。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52亿元,增长14.29%。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55亿元,增长4.85%;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96亿元,增长18.46%。参加人身保险人数达146.9万人。保险赔付总额1.49亿元,增长3.37%。

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493所(不含幼儿园),在校生83.7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1.6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63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4.89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1.85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52.65万人。幼儿在园人数为9.89万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扫盲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文物管理机构7个,博物馆5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2%。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年末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4280个(含村卫生所、个体门诊),其中医院、卫生院38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251张。卫生技术人员1570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5227人,注册护士2657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305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项目获奖牌共21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9枚,铜牌7枚。全市有体育专职教练42人,业余体校9所。积极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160万人。有739所学校、42.61万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达标”活动,施行面100%,达标率95%。

九、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2003年,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36%;职工年平均工资11281元,增长14.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28元,增加454元,增长7.3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46元,增加531元,增长11.51%。其中,城镇居民用于交通与通讯的支出大幅度上升,增长41.99%,医疗保健、居住、娱乐文教等方面的费用也增加较多,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39.68%,下降了2.38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10.82%,下降0.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占5.87%,提高0.19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消费占11.37%,提高2.44个百分点;居住消费占8.41%,提高0.55个百分点;娱乐文教占13.68%,提高0.61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2437.87元,比上年增收136.54元,增长5.93%。其中,工资性增收51.29元,增长7.97%;家庭经营增收76.03元,增长4.91%;财产性增收5.75元,增长48.59%;转移性增收3.47元,增长3.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22.86元,增加117.48元,增长6.8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7.76%,比上年降低2.3个百分点。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56.28亿元,比年初增加24.51亿元,增长18.6%。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51.64亿元,同比增长22.82%;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04.64亿元,同比增长16.62%。

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排放工业废水总量9351万吨,比上年减少459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822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3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0.52%,比上年提高3.98百分点。

十、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15.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97万人,农业人口428.04万人;男性人口269.87万人,女性人口245.14万人。当年出生人口4.95万人,人口出生率9.61‰;当年死亡人口3.14万人,人口死亡率6.10‰;人口自然增长率3.51‰。

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7.8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99%。其中,国有单位减少4398人,集体单位减少3086人。乡村从业人员254.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7万人,登记失业率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