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市年末已拥有各类市场262个,其中商品交易市场258个,商品市场成交额达到4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消费品市场237个,成交金额33.84亿元,增长14.2%。 外贸外经工作取得进展。全年出口总值30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自营出口创汇207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倍;外派劳务输出1076人次,比上年增长45%;国内招商引资8.5亿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邮电业迅猛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75亿元,其中地方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72亿元。G318线遂宁至蓬溪中区段二级公路、S205线射洪北段一级公路、县道金蓬路已竣工投入使用,遂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成南高速公路遂宁段正加紧建设。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24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公里;内河航运里程302公里。全社会客运量达到2880万人,比上年减少1.6%;旅客周转量116854万人公里,增长6.0%;货运量1146万吨,增长1.3%;货运周转量70199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4%。 邮电通讯业强化行业管理,规范服务,设施建设成绩斐然,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6189户,其中城市用户121273户,城市住宅电话用户92193户,农村用户54916户;移动电话用户115524户。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4674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021万元,比上年增长87.0%,固定电话电信业务量14745万元,减少10.9%。 旅游业取得一定成绩。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32万人次,创旅游收入3.3亿元。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456人,创旅游收入6.48万美元。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秩序稳定。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3.14亿元,比年初增加12.06亿元,增长10.9%。各项贷款余额84.93亿元,增加5.29亿元,增长6.6%。银行净回笼货币2.94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年内有465户企业事业单位投保财产险,有1.51万户城乡居民投保家庭财产险,累计为231.8万人次提供了人身保险。全年保费收入11129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财产险收入5052万元,增长1.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重组,提高办学能力,突出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一个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实现普通高中扩招5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考继续取得较好成绩。巩固“两基”成果,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得到加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0.58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0.8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31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0.53万人。民办教育进一步扩大,全市社会力量共投资1100万元兴办学校,目前我市已有各类民办学校376所,比上年增加47所,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的6.7%,比上年增长1.6%。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年末各类教职工人数达到30192人,其中专任教师26825人。 “科技兴市”的决定得以进一步落实,制定并发布《遂宁市“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以创新为科技发展的主题,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2000年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3267万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28%,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社会性文化服务保持了一定的水平,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3个,馆藏书量24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进步,完善了光纤信息工程。全市年末有电视台3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33座,卫星地球站237座;有广播电台3个,农村有线广播台站100个。 城乡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115张,比上年增加176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807人,增长5.2%。其中18家县级以上医院拥有病床3162张,增加116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64人,增长3.1%;农村卫生院244个,卫生技术人员2890人,减少2.6%。村设置的医疗点2039个,增加43个,农村医疗覆盖率达到91.8%。妇幼卫生工作深入贯彻《母婴保健法》和“两纲”,巩固爱婴医院成果,提高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全市婴儿死亡率9.14‰,比上年下降1.26‰;孕产妇死亡率0.36‰。 体育事业继续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明显成绩。遂宁体育馆建设进展顺利。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着重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执行环保重点控制计划,取得实效。2001年,全市完成治理环境污染项目15个,竣工项目10个,完成投资700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034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15.66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治理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99.85%。 十一、人口和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政策稳定,措施得力,控制人口成效显著。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5.20%,比上年上升1.9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73万人,出生率7.34‰;死亡人口1.90万人,死亡率5.10‰;人口自然增长率2.24‰。据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3764951人,比年初增加13636人,增长3.63‰。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460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1元,比上年增长9.3%;人均生活费支出3902元,增长15.2%,其中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43.2%,较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表明城镇居民正向富裕生活迈进。 农民人均纯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5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其中人均牧业收入增加33.2元,增长0.2%;劳务输出收入增加26.5元,增长4.0%。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616元,增长23.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1.4%,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5.28亿元,比年初增加9.62亿元,增长11.2%。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1.98亿元,比年初增长11.5%;定期储蓄存款余额73.31亿元,增长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