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市场规模扩大9.66亿元。由于开拓农村商品市场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多种经营业态竞相发展,促进市场繁荣,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共同发展,全年城市市场零售额与农村市场零售额分别达到42.71亿元和68.51亿元,都增长9.5%。国有、集体商业经济零售额继续下降,所占市场份额继续下降,仅为19.9%。全年国有、集体经济零售额分别比上年下降6.9%和13.9%,私营、个体经济增长较快,分别比去年增长28.9%和12.5%,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的8.6%、29.7上升到10.2%和30.5%。餐饮业快速发展,增幅居各行业之首,达17.1%,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农业生产者、其他行业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8%、10.2%、0.6%。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发展,集贸市场成交额比去年增长1.5%。 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23.38万人次,比去年增长6.3%,旅游收入20.85亿元,增长9.7%;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15万人次,比去年增长5%,国际旅游收入756.4万美元,增长18.4%。三个假日黄金周给我市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经济开发区旅游业较快发展,旅游收入名列全省前茅。全市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评审,为开发世纪旅游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市有星级饭店42家,涉外饭店62家。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态势良好,对外贸易成绩喜人。 2001年是绵阳“招商引资年”,是科技城建设的启动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加大了力度,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引进外资项目12个,增资项目5个,合同直接利用外资6445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567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300万美元。当年合同引进内资项目227个,协议引资59.96亿元,比去年增加26.9亿元,增长81.2%,内资项目到位资金18.9亿元,较去年增加5.6亿元,增长41.5%。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我市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长虹”产品出口突破1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73%。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交通运输发展较快。 2001年5月绵阳南郊机场正式通航,结束了绵阳无空运的历史,全市交通运输水、陆、空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058公里(2001年公路普查数)。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28.4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9%;水运客运周转量323万人公里,增长56.8%;公路货运周转量11.02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9.2%;水运货运周转量170万吨公里,增长0.6%;民用航空货邮运量1040吨,民用航空客运量6.49万人。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 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邮电通讯业务迅猛增长,吉通通讯公司、网络通讯公司等相继加入,继ADSL业务开通后,IP、宽带网等服务项目全面展开,全年主营业务收入8.27亿元,年末全市电话机用户总数达43.27万户,增长26.6%,其中市话31.06万户,增长23.8%,农话12.21万户,增长34.3%;移动电话用户迅速增加,年末达32.29万户,比去年增长29.6%,全市无线寻呼用户4.3万户。网络通讯快速发展,全市网络用户增加较快,年末互联网用户3.03万户,IP网注册用户达3.1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全市财政总收入2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1.79亿元,增长3.8%,财政总支出29.1亿元,增长13.1%,一般预算支出27.77亿元,增长13.2%。 金融运行平稳。 2001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9.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2%,比年初增加44.2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3.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比年初增加24.43亿元,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61.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8%,比年初增加18.66亿元,存贷差为68.12亿元,比去年扩大24.42亿元。2001年金融机构货币净投放12.44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 新华、太康、太平洋保险公司相继进入绵阳保险市场,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其中寿险承保额62.1亿元,增长8%,财产险承保额491.1亿元,增长28.1%;各类保险保费收入4.92亿元,增长19.1%;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3.19亿元,增长2.3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启动科技城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2001年,紧紧围绕绵阳科技城建设,把“创新、产业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主题,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年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上资金2.58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城建设,落实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项,资助资金1500万元,“创新基金”项目30项,资助资金3000万元,“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建设”3项,资助资金800万元,“863计划”1项,资助资金500万元;省科技厅下达四批重点科技计划,立项24个,安排科技三项费用228万元,“星火计划”二批,安排项目10个,新产品试制计划一批,安排项目2个。科技成果丰硕,全市有11个项目荣获“四川省2001年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实施专利项目64件,新增加销售收入25.36亿元,申请专利221件,获专利权163件。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逐步推进。 年末,全市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8所,招生数5610人,在校学生总数19904人,专任教师990人;普通中学354所,招生数9.86万人,在校学生27.49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职业中学17所,招生数6214人,在校学生1.22万人,专任教师911人;小学2335所,招生数6.84万人,在校学生43.98万人,专任教师1.96万人;幼儿园708所,招生数6.81人,在校生10万人,专任教师203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小学巩固率99.1%;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8585人,比上年增长35%,普通中专招生录取8967人,比上年增长9.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以“抓创作,出精品”为主题,弘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为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鼓劲助威。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2.11万册。文化馆(站)237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加强,乡广播电视站272个,广播覆盖率92%,电视覆盖率92%,文化下乡活动逐步开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市公开发行报纸3种,报纸印数2612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26万份,地方性图书289种,印数30万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