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年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99项。其中: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分别为16项、21项、62项。国家科技项目中列入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攻关计划5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星火计划6项,国家新产品计划1项。获科技进步奖40项,其中:达国际水平1项,国内首创27项。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4家,较上年增加8家。第五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上,签署协议8项,成交金额2.08亿元。全年申请专利257件,参加第一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搏览会,2个项目获特别金奖、5个项目获金奖,并获最佳组团奖和最佳布展奖。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活跃,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和作品,其中:我市的篆书条幅获得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我国艺术类最高级别奖之一)金奖、行书作品《晋左师咏史诗》获铜奖。在四川省首届“剑南春杯”群众艺术大赛中,我市小品《回家》和群口快板《老板歌》均获金奖,还获得5个铜奖,1个优秀奖。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德阳市公开出版的报纸2种,出版的杂志3种。光缆传输网络扩大,已拥有用户22.9万户,占全市18.15%的居民户可以收看到28个频道以上的电视节目。 全市食品及社会公共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达98%以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增强,儿童四苗(卡介苗、脊灰疫苗、麻诊疫苗、乙肝疫苗)全程预防接种率为96.6%。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卫生率分别达到90.43%和86%。加强非典防治。全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开设了35个较为规范的发热门诊,确保了我市无非典病例和凝似病例。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全民健身晨晚练活动场所62个,较上年增加6个。竞技体育成绩优异。获全国第十届全球“华人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有两支健身队获国家体育总局及全国妇联分颁发的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集体。获得四川省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团体第二名4个,第三名1个;个人第一名6个,第二名4个。全市有二级裁判员215名,二级以上运动员232名。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据公安人口统计年报,全市全年出生人口2.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62‰;死亡人口2.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2‰,全年净增人口0.52万人,年末户籍人口为380.59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892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2790元,增长160元,增长6.0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187元,增长7.88%。 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有所增加;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1平方米。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54万人,1.4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25万名。全市确立了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大中专学校、民办培训学校等25个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4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9%。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有20.7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18.95万人,参保缴费率达到91%;征收失业保险费用336.16万元,征收率达到9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28.1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 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23家,床位4794张。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3.16万户,6.51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0.24万户,1.70万人。 说明: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德阳统计年鉴-2004》为准。 2、按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月起,各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范围、内容不变。 3、公报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