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攀枝花市统计局

批发零售贸易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1亿元,增长10.2%,其中:市的零售额52.86亿元,增长10%;县的零售额4.72亿元,增长13.4%;县以下的零售额4.43亿元,增长9.8%。非公有制贸易快速发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多元化流通格局逐步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16亿元,增长21.2%,占全市零售额比重为71.2%,比上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从行业分组看,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62亿元,增长17.5%;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6.83亿元,增长10.2%。

金融保险业

2005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1.1亿元,比年初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2.34亿元,比年初增长14.5%;企业存款余额58.63亿元,比年初增长5.3%;农业存款余额4.53亿元,比年初增长10%。

金融机构社会信用投放总量194.4亿元,比年初增长26.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9.5亿元,比年初增长19.9%。中长期贷款余额62.7亿元,比年初增长15.9%;短期贷款余额82.9亿元,比年初增长10.4%。

保险事业加速发展。2005年,我市保费收入5.67亿元,增长12.4%,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4亿元,增长17.1%;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27亿元,增长6%;赔款支出1.59亿元,增长19.9%,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0.52亿元,增长14.6%;人寿保险赔款支出1.07亿元,增长22.7%。

房地产业

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49亿元,增长1.8%。房屋施工面积183.6万平方米,增长31.8%。房屋竣工面积61.1万平方米,增长95.5%。现房销售面积31.6万平方米,下降19.8%。

旅游业

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经济日趋活跃。全年旅游收入10.45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增长38.3%。旅游业增加值5.3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5%。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全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70.4亿元。全年各项代理专利申请147项,授权73项。全年安排科技项目1050项,其中,安排高新技术项目152个,当年新上高新技术项目106个。各类科技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3项,其中省部级奖9项。科技新增经济效益10.96亿元。社会科技研究积极开展,形成了省、市、学会、单位课题相结合,以研究市级课题为主的多层次研究体系。

教育事业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普通中学83所,普通小学432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16.87万人,毕业学生3.27万人,专任教师0.92万人。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99.3%。从2005年秋季学期起,对全市农村学生实行了“两免”全覆盖,“两免”和“一补”受助学生分别达到129652人次和27561人次。

文化和广电事业

全市有文化馆6个,剧场影院12个,公共图书馆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51.23万册。市文化局成功承办了“创建优秀旅游城市迎省检旅游定点演出”、“新年音乐会”等一系列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团体共完成演出场次近200场。巩固和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电覆盖面扩大。2005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20.22万户,入户率达66.5%,全市广播覆盖率93.7%、电视覆盖率94.8%,两项指标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

以公共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和设施建设,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防控能力,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深化城镇医疗卫生改革,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站7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457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1910人,注册护士1696人。年末实有病床5609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2.4‰,比上年下降了16.6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16.4‰,比上年下降了13个千分点,新生儿死亡率11.1‰,比上年下降了7.5个千分点;孕妇死亡率十万分之四十一点九。传染病发病率十万分之八百九十七点二。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8万人。

体育事业

全市有3个体育场馆,各级社会体育团体48个。2005年,完成了攀枝花体育场和体育馆改造工程;建成了米易国家级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训基地。“冬旅会”期间成功筹办了第十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总决赛、2005年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大赛、2005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精英赛暨2008年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资格选拔赛等3项高水平体育赛事。2005年,我市夺得全国比赛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5枚,夺得省级比赛金牌13枚、银牌30枚、铜牌36枚。

四、城市建设、环保

城市建设

全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3.31万人,城镇化率为56.6%,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9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8.88标台。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573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7343万人次,实有出租汽车1549辆。年末城市供水管道总长度611.4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483.3公里,水厂综合生产能力54.8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10403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414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4.46%。全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127502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量4525万立方米。

城市绿化

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1676.1公顷,比上年增加31.1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398.27公顷,比上年增加20.94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27%。

环境保护与治理

200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53.9%,比上年提高37.9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量2459万吨,比上年下降19.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7%;工业废气排放总量995.3亿标立方米,增长6.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629万吨,增长1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678.4万吨,比上年增加60.9万吨。

五、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

2005年末,全市居民总户数32.63万户,总人口107.98万人,净增人口0.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男性人口分别为58万人、57.57万人。人口出生率9.7‰,比上年降低了0.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3.1‰,比上年降低了2.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6‰,比上年降低了1.4个千分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4.2岁。

收入及消费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4.5元,增长11.4%,基尼系数为0.3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960.2元,增长6.9%,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食品消费占主导地位,食品消费支出为2920.7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是消费热点,分别比上年增长25.8%、23%、10.1%、12.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63元,比上年增加了308元,增长9.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9元,增长46.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4%,比上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393元,其中,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999元,集体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7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