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攀枝花市统计局

国内贸易业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旅游经济日趋活跃。2002年,受国家扩大内需、激活消费政策以及假日经济效应的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市的零售额40.77亿元,增长9.3%;县的零售额3.27亿元,增长9%;县以下的零售额3.02亿元,增长6.4%。

非公有制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多元化流通格局逐步形成。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分别增长23.2%和31.5%,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66亿元,所占比重达54.5%,比上年提高23.5个百分点。住房、汽车、教育、医疗、旅游、电信等依然是消费热点。

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对外开放取得一定成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受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贸易萎缩的影响,外贸自营出口持续下降,但下降幅度有所趋缓。全年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0.86亿美元,下降30.2%,下降幅度比上年回升4.5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2年外商投资履约项目138个,到位资金16.05亿元,其中:市外5亿元,省外8.23亿元。

开发区建设

2002年,我市加强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耗能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的成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克服起步晚、基础差、建设开发资金不足等困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规律,大胆探索高新区发展的新路。2002年高新园区引进项目5项,完成实际到位资金4300万元,实现总收入13820万元,实现税收829万元。管委会成立后,新入住高新园区及创业园区的企业已达10家。

高耗能新工业园区2002年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5亿元,实现税收73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一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园区投资硬环境大为改观,园区管理进一步规范。通过做好优选项目、优化环境、优质服务工作和多渠道、全方位招商引资,川投集团公司、广东明珠国际发展公司、攀钢高钛渣项目、河南淅川冶金材料厂、台湾佶楠公司等企业落户新工业园区。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2年,我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收入征管,严格依法理财,促进经济增长,全市财政基本实现了收支滚动平衡并略有节余。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94亿元,同比增长16.8%。在支出上,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落到了实处,重点建设、救灾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所有项目支出都严格按预算进行,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1.21亿元,同比增长33.5%。

金融系统结合攀枝花市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强化监管、支持发展、提高水平”的要求,不断深化金融改革,通过多种手段有效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秩序稳定。年末各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7.88亿元,比年初增长13.8%,各项贷款余额118.81亿元,比年初增长0.4%,金融机构信用投放总量134.08亿元,比年初增长19.0%。全市银行现金净投放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9.8%。保险事业加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79亿元,增长31.1%,全年赔款支出1.24亿元。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年末沪深股市开户达7.8万户,增长1.3%,全年成交金额87.4亿元,增长1.04倍。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加快了旧城改造力度,促进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速增长,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65亿元,增长幅度创历史新高,达75.2%。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3.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4%。

旅游业

旅游经济日趋活跃。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30.58万人次,增长8%,其中,国际旅游者710人次,下降10.7%;旅游创汇21.96万美元,下降54.3%,全年旅游总收入3.18亿元,增长30.3%。成功举办第二届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节等活动,国内旅游人数增加。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支柱项目正在培育中。

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9亿元,比上年增长60.6%,增长速度为“八五”以来的最高点。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34.14亿元,增长48.8%,集体经济完成投资1.33亿元,增长23.2%,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55亿元,其它经济完成投资9.87亿元;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9.74亿元,增长76.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6.51亿元,增长60.0%,房地产开发投资5.65亿元,增长75.2%;按投资隶属关系分,中央投资完成17.27亿元,增长54.6%,地方投资完成29.63亿元,增长64.4%。中央投资与地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36.8:63.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增长33.0%,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0.73亿元,增长40.4%。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各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市民用机场土石方工程全部竣工,机场场站开工建设;西攀高速公路开工,攀昆高速公路正按计划抓紧前期各项准备;法拉大桥建设进展顺利,渡口大桥新桥已开始动工新建;渡金线、炳仁路、格福路建设稳步推进;江南二路、江南三路以及竹湖园改造全面完成,大河路改造加快推进;凤凰二期、湖光二期等居民小区建设进展较快;德铭阳光商业城、川惠大厦、温州商城竣工开业,泰隆国际商务大厦建设进度加快;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市政设施按计划实施;攀钢全连铸技改、1450毫米热轧技改等按计划推进,30万吨热镀锌铝生产线建设进展顺利。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商品供应充足,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者选择空间明显增大。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4%。

二、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科技工作抓住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和省级优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两个重点,根据“攀西会议”精神,认真实施“科教兴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把全市科技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上来,抓住攀枝花市省级优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经济,推进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指导思想。突出高新技术的储备和利用及其产业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市共完成各类科技项目36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9项,其中省部级奖14项。科技新增经济效益6.2亿元,评出2000年至2001年98项社会科学研究获得市委、市政府奖励。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