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三亚市统计局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53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6%,“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0.6%。在外贸进出口总值中,出口总值36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3%;进口总值16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5%。

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200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9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6%。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33宗,比上年增加5宗;新签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68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2%。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9.0%。

邮电业务总量快速增长。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3.6%。其中,电信业务量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邮政业务量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0.28万户,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5.54万户,比上年增长8.6%;农村电话用户4.74万户,比上年增长8.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5.67万户,比上年增长13.5%。年末拥有因特网用户1.47万户,比上年增长11.6%。

八、财政和税收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31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7.4%,“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3.4%。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基金收入0.0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9.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6.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6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农业支出比上年增长40.9%,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增长287.9%,医疗卫生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5.9%,城市维护费支出比上年增长50.8%,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8.5%,行政管理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0.9%,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29.5%。

税收增长较快。2005年,全市税务部门组织的地方收入6.30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3.9%。其中,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67.3%,增值税比上年增长26.6%,营业税比上年增长33.6%,个人所得税比上年增长28.8%,房产税比上年增长28.4%。上划中央“四税”收入2.15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7.7%;上划省“四税”收入1.47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4.5%。

九、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形势保持平稳。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2.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0%,“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8.8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6%,“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0.4%。

保险事业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1439万元,比上年增长50.5%,“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9.5%。其中,财产险收入3859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寿险收入7581万元,比上年下降80.2%。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2808万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财产险赔付2537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寿险赔付271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93人,比上年增长672.2%;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694人,比上年增长228.9%;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170人,比上年增长23.3%,“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2.1%;普通初中在校学生31600人,比上年增长10.0%,“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9.5%;小学在校学生7.97万人,比上年增长7.3%,“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4%。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8%。

科技研究开发硕果喜人。2005年,全市共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16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项,全年科技经费75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6%。

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稳定。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0.68万人(不含农垦),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0.23万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472个,其中,科研单位13个;科技服务机构21个;南繁育种机构338个。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2569人,其中,科研单位227人;科技服务机构269人;南繁育种机构2073人。年末拥有市属国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个,专业技术人员24人;科学技术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专业技术人员3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纵深发展。2005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艺术馆1个,档案馆1个,图书馆1个,报社1家。全年出版报纸450.2万份,比上年增长19.6%。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6.0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医疗市场整顿取得新的发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较大加强。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7个,病床位169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00人。其中,执业医师758人,执业助理医师143人,注册护士742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个、卫生院15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就。2005年,全市在各项世界体育运动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在全国性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铜牌3枚;在省级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34枚,获得银牌42枚,获得铜牌25枚。

十二、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三边”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村、镇人居环境创建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2005年,全市人工造林面积238.2公顷,更新造林7公顷;森林覆盖率64%。全市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0%。

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307公顷。

十三、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2.4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7‰,人口死亡率为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0‰,比上年下降0.6个千分点。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