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贵港市统计局

国内贸易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快增长的带动下,市场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了步伐。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达到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1%。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0.39亿元,增长14.88%,比上年下降了3.42个百分点,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7.99%上升到48.22%,提高0.23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4.11亿元,增长13.79%,比上年提高了2.89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是市场销售的主力军。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95.87亿元,同比增长15.47%,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高达91.74%,比上年提高0.92个百分点,其中,以股份制经济增长势头最为强劲,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59亿元,同比增长52.9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均呈较快增长,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3.2亿元,增长14.0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22亿元,增长16.51%,比上年提高5.23个百分点。

2006年,从商品的类别看,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中,主要的消费热点商品增长较快:

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95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出口总额6144万美元,增长12.8%;进口总额3400万美元,增长45.6%。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签外资项目17个;合同外资额7585万美元,下降23.56%;实际利用外资4710万美元,增长45%。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发展,港口经济继续发挥积极作用。2006年,全社会客货运周转量为124.7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7.65%,其中:公路客货运周转量22.6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2%;水路货运周转量达到102.01亿吨公里,增长17.52%;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276万吨,比上年增长13.69%。其中贵港港的吞吐量就达1538万吨,增长2.04%。

2006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3.72亿元,同比增长30.5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04亿元,同比增长18.74%;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2.68亿元,同比增长31.15%。本地电话年末用户达到78.58万户,同比增长4.86%,其中住宅电话年末用户56.01万户,同比增长9.6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7.1万户,同比增长72.75%;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6.07万户。

全年旅游总收入10.85亿元,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40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2.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8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45.9万美元,增长52.15%;接待国内旅游者337.96万人次,增长15.1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4亿元,增长25.23%。

金融和保险

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4.36亿元,增长23.1%。

金融业运行平稳。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2.46亿元,比年初增加34.01亿元,增长17.1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76亿元,比年初增加25.6亿元,增长16.9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0.42亿元,比年初增加27.37亿元,增长29.42%,其中,中长期贷款59.54亿元,比年初增长43.23%;短期贷款58.3亿元,比年初增长14.4%。

2006年,全年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3.79亿元,同比增长23.44%,其中:财产险1.36亿元,同比增长11.85%;人身险2.32亿元,同比增长24.97%。全年赔款付给费用为1.52亿元,同比增长126.68%。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普通高中共66所,招生2.97万人,在校生8.18万人,毕业生2.26万人;普通初中共202所,招生8.22万人,在校生24.79万人,毕业生8.36万人;普通小学共1161所,招生9.23万人,在校生55.42万人,毕业生8万人;幼儿园共337个,在园儿童12.1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7%。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下达贵港市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计划项目58项,总投资4982万元。全年专利申请101件,其中发明申请数为25项;全年获得专利授权60件,其中发明2项。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未,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公共图书馆3个,剧场、影剧院3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491千册。广播人口覆盖率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通有线电视的村有475个。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8个,等级医院1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5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490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540张;卫生机构人员860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903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07人,注册护师、护士2356人。婴儿死亡率为1.16%。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2006年,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区)级以上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0枚、银牌34枚、铜牌40枚。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明显提高,身体素质不断增强。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户籍统计,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78.89万人,比上年增加1.81%。其中非农业人口52.33万人。出生人口8.57万人,出生率为18.06‰;死亡人口1.33万人,死亡率为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26‰。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112.6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38元,比上年增加1296元,增长16.95%;农民人均纯收入2961元,比上年增加268元,增长9.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95元,增长9.23%;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130元,下降3.4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8%。(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67万人,比上年增加5824人,增长9.57%;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0.91万人,比上年增加2011人,增长1.88%;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15.02万人,比上年增加3650人,增长2.5%。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902.7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85万人。全市有五保对象3.71万人,共支出保障金2664.8万元。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紧紧围绕“11158”即“一带、一江、一湖、五大城区、八大工程”工程和道路景观改造工程,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全年新增绿地3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9.8%,绿化覆盖率达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49平方米。

2006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798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长度435公里;排水管道长度318公里;自来水供水总量4882万吨,用水人口56.61万人;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11万吨,用液化气人口45.22万人;天然气供应总量8万立方米,使用天然气人口1.25万人。公共交通营运车辆215辆,年客运量2121万人次,拥有公交线路23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656辆。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40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22公顷;公园面积为18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0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4.9%;生活垃圾清运量21.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