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7 北海市统计局

全年保费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14.8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各类企业孵化器5个,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9家,产品49种。200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组织实施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89项。全年专利申请114件,获得授权专利53件;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7项,合同金额7663万元。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9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76万人。

高等教育实现突破,基础教育扎实推进。大学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首家进入园区的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开始招生,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2005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所,教师411人,在校学生7101人;中专12所,教师561人,在校学生1.01万人;普通中学91所,教师5500人,在校学生11.44万人;小学411所,教师7361人,在校学生16.75万人。幼儿园208所,幼儿园人数3.8万人。全市初中毕业升学率74.4%,小学毕业升学率99.6%,学龄儿童入学率99.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的“夕阳秀——第二届华夏中老年艺术大赛”中,我市参赛的舞蹈《网娘》、《挑月》分别在本次大赛中荣获菊花金奖。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奖”青年演员大赛中,我市参赛剧目《打神告庙》一举获得银奖。在“广西儿童歌曲新作品创作评选暨演唱比赛”中,我市代表队获得了6金、4银、6铜的好成绩,并获4个优秀奖、1个优秀组织奖,创作金奖数排全区第一。由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国家二级作曲家林海创作的歌曲《打工谣》、《女孩当家》荣获“同在蓝天下、情系农民工”全国征歌大赛优秀歌曲创作奖。成功举办第二届北海银滩文化名人笔会。《北海市志》出版发行,《北海年鉴》获全国特等奖。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2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8.74万册(件)。乡镇文化站26个。电影院、影剧院17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7.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

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卫生保健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2005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59个(不含个体),其中医院、卫生院41个,门诊部(所)302个,妇幼保健所3个。医院、卫生院病床位2885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797人(不含个体),其中医生229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推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40.7万人。卫生防疫取得较好成效。全市未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全市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无甲类传染病发生。

体育竞技取得好成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40次,举办体育赛事22次,其中省级以上赛事8次。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比赛中共夺得133枚奖牌,其中金牌44枚、银牌38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公用事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和环境建设加快。海景大道4个路段已有3个开工,北部湾路、云南路、解放路人行道改造等10条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市区排污排涝整治工程、“半截子路”完善工程扎实推进,市区136个停缓建项目已处置126个,处置率92.6%,完成75条小街小巷的道路路面和下水道改造。年末实有道路长度306.3公里,道路面积584.9万平方米,路灯16548盏。年末,市区拥有公共汽车171辆,运营线路长度154公里,全年客运量1413.12万人次。年末拥有出租汽车555辆。全市用电量11.03亿千瓦时,增长25.5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96亿千瓦时,增长12.44%。建成区绿地率32.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2.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粪便处理率均达100%。年末实有燃气供气管道长度121公里。燃气用户7.66万户,其中液化石油气用户6.6万户,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5.63万吨。燃气普及率54.21%。供水管道长度679公里,排水管道长度215.87公里。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3543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59.14%。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2005年,我市加大对污染源整治达标力度,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3.25亿元。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考核评比中名列前茅。饮用水水质达地下水三类水质标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9.0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4.7%。烟尘控制区面积为78.6平方公里;噪音达标区面积为19.9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149.24万人,比上年增加1.37万人,增长0.93%,其中市区人口55.79万人,增加0.83万人,增长1.52%。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21‰,比上年下降1.3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2.9‰,比上年下降2.8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31‰,比上年增加1.5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物价涨幅有所减缓。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0元,同比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同比增长13.9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804元,增长8.86%,其中国有单位14274元,增长9.88%,集体单位9864元,增长2.68%,其他经济类型单位13482元,增长8.31%。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8.52万人,比上年增长8.26%,失业保险参保职工7.60万人,比上年增长6.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0.11万人,比上年增长21.22%。全市共有3.16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用于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支出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5%。

注:文中所用数据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年报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