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梧州市统计局

年末,全市共有星级以上宾馆15家。随着我市旅游环境的改善,中外游客增多。200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3.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3%。其中国内游客300.11万人次,增长66.8%;境外游客3.76万人次,增长1.15倍。全年全市旅游收入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倍。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5.37亿元,增长1.11倍;国际旅游收入0.32亿元,增长1.61倍。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2.32亿元,增长15.7%。各项贷款余额110.72亿元,增长6.6%。

2005年梧州市新增泰康人寿、华安财保、安邦财保、大地财保、天安保险5家保险公司。全年全市保险业务承保金额为1348.74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各项保费收入4.25亿元,增长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3.22亿元;全年保险赔付支出1.11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0.72亿元,人寿险赔付支出0.39亿元。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河东升龙秀湾、改造一新的西堤路成为市内亮丽的风景线;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标志性建筑西江明珠塔在建中。城建“三年大变”目标基本实现。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349.8公里,比上年增加14.4公里。道路面积626.4万平方米,增加28.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2.89平方米;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为63.72平方公里。全年新装路灯4021盏。年末拥有公交营运车辆295台,增加80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5.37标台,全年公交客运量4688.5万人次,增长8.9%。年末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为91.1%,燃气普及率为85.6%。

年内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以内,各环境质量要素达到了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并保持在较好的水平。2005年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其中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0.02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为0.01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43毫克/立方米。酸雨频率为62.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49.3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3分贝。地面水质达标率维持在100%。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年末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93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276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387.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7平方米。

十、科技与教育

年末全市各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49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1.91万人。科研工作有新成果。全年获得科技进步奖26项,其中获市级奖项23项,自治区级奖项3项;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共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第二轮科技创新计划中,共培育、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7个,引进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新技术21项;研制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新产品54项,组织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技术、成果4项。全年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级科技计划21项,其中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三项计划97项。全年登记科技成果29项,授权专利数52件,全年专利申请量136件。

年末全市共有小学902所,专任教师1.22万人,招生5.67万人,在校学生36.0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2%;全市有普通中学154所,专任教师0.9万人。其中初中招生6.29万人,在校学生16.72万人,初中入学率97.3%。普通高中招生1.33万人,在校学生3.33万人;全市年末共有职业中学18所,在校学生1.82万人;全市有幼儿园161所,专任教师1.22万人,在园儿童6.54万人。2005年,全市经高考获各类大学录取人数为7540人,比上年增长10.8%,大学升学率为78.2%。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开启希望、重建家园”赈灾文艺晚会获得成功。渔鼓说唱《爱心桥》、表演唱《老梁拒烟》分别荣获全国第四届社区文艺汇演银奖和铜奖。继续推进“璀璨广场”文化活动,并以此带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据文化部门统计,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58场次,吸引观众近48万人次;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8个。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92.2万册;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开始,数字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年末全市广播覆盖率达93.34%,电视覆盖率达96.71%。

全年梧州市向上级单位输送运动员9人。在全区比赛中共获金牌26枚,银牌24枚,铜牌22枚;成功举办了第23届“热血杯”青年运动会、“升龙秀湾杯”龙舟大赛、“中国体育彩票杯”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大型赛事;全年组织了320次群众体育活动,共投入经费683万元,参加活动人数达56.8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5个(不包括私人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85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629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5206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422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2905人,注册护师、护士3013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全市各市、县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49.5万人。公民无偿献血意识增强,全市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达88.01%。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43万人,比上年增加2.78万人,增长0.92%。其中男性161.70万人,女性143.73万人。非农业人口60.6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85%。

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433元,比上年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18元,增长16.0%;人均消费性支出5644元,增长2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75元,增长12.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5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0.43万人,参保率为91.2%。收缴失业保险基金2611.80万元,增长16.2%;全年共接收失业人员4261人,其中有2612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就业率为61.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及离退休人员16.1万人,全年收缴基本养老金23220万元,比上年增长22.71%,收缴率达92.21%。退休养老金完全社会化按时足额发放,全年拔付社会养老金34923万元;医保改革逐步深化。至年末,全市参加医疗保险共19.35万人,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达98.7%。积极支持经济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年末,我市医保定点药店扩展到27家。全年全市共征收社会保险基金39117万元,增长19.76%;年末基金累计结余24410万元,增长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