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出口创汇2.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1%,其中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出口创汇2.33亿美元,增长25.33%。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2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发送量3114.38万人次,其中,铁路351.43万人次,公路2654万人次,水运105.5万人次,民航3.45万人次。完成货物发送量3953.42万吨,其中,铁路672.79万吨,公路3141万吨,水运139.6万吨,民航290吨。 旅游业。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81.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55亿元。接待国外旅游人数12973人次,其中,接待港澳台同胞5857人次,接待外国人7015人次。 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3.69亿元,比年初增长16.3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4.30亿元,比年初增长23.79%。其中个人消费贷款34.06亿元,比年初增长56.33%。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9.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3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5.39亿元,增长26.1%;财产险保费收入2.62亿元,增长11.5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14亿元,增长2.87倍。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66亿元,增长13.93%。其中,寿险赔付0.30亿元,增长8.38%;财产险赔付1.19亿元,增长15.6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17亿元,增长12.43%。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普九攻坚计划,全面启动三江、融水的普九工作,抓好融安的普九巩固工作,继续做好其他各县的“两基”巩固提高。大力推进城乡教育联动,促进城乡教育同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37所,专任教师1.07万人,在校学生20.28万人;小学1205所,专任教师1.63万人,在校学生31.5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专任教师41人,在校学生730人;全市各类幼儿园184所,专任教师1441人,在园幼儿5.77万人;小学入学率99.13%。社会办学继续发展,年末社会力量举办的小学121所,普通中学26所。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8项,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列入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38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8项,成果公报58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3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38项。专利申请265项,专利授权175项。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推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取得丰硕成果,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文化活动健康活跃。至年末,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7个(不含乡镇)。大型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进入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行列,“首届农村文艺汇演”、“柳江之夏”、“文化企业行”等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北部四县全部按计划收听、收看到柳州市的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2.5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改革,加快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全市6县1区30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新建、扩建业务用房1.02万平方米,投资681万元,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及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健全。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个,卫生服务站81个。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逐步建立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有了提高,全市无一例非典和疑似非典病例。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98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0个。病床床位1.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2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全区第十届体育运动会上,夺得金牌45枚、银牌66枚、铜牌44.5枚,总分2976.32分,金牌总数和总分位居全区第三,1人破2项全国游泳少年纪录,5人破6项全区少年纪录。体操学校艺术体操队在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中,获8枚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空前,三项整治成效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城市电网改造、学院路、文昌路东段、南二环路、文惠路改造、八一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工,双冲桥主体合龙,大埔电站第一台机组即将发电,红花水电站、红光桥、人民广场改造、桂中大道南段、城市排污系统等项目加快推进。阳和、河东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旧城改造全面提速。以市容市貌三项整治为重点,强力推进城市管理。拆墙透绿、整治“五车”、整顿夜市、清理被挪用停车场、整体改造重点路街、实施限摩,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总体继续好转,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柳江河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8.7dB(A),市内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8dB(A)。 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351.2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5.89万人。全市出生人口3.87万人,死亡人口1.3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505元,比上年增长8.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0元,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2072元,增长6%。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城镇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险基金收缴率达90%以上,80%的企业退休人员初步实现了社会化管理。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9.9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26.0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42.12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