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2010-01-16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18.94亿元,比年初增加249.73亿元,增长11.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93.97亿元,增长4.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38.95亿元,增长12.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64.05亿元,比年初增加147.08亿元,增长9.1%。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81.26亿元,比年初增加93.50亿元,增长15.9%;短期贷款余额955.74亿元,比年初增加46.01亿元,增长5.1%。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继续发展。年末全区A股上市公司已达19家,其中当年新增加2家。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值达474.15亿元。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9.82亿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3.31亿元,增长9.5%;寿险保费收入18.50亿元,增长15.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24亿元,增长17.8%。全年赔付额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额7.72亿元;寿险给付6.95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1.1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首轮科技创新计划实施成效显著,科技与经济结合取得新的突破。年末全区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9.6万人,比上年增长0.1%。全年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4209项,其中新增1300项。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01项,专利申请量1838件,比上年增加76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17项,合同成交金额3.78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到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330家,比上年增加57家。桂林、南宁、柳州三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204.92亿元,利税18.07亿元,工业总产值171.3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3.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0%、25.0%、31.0%和38.0%。

全社会的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共组织科技人员下厂下乡15万人次,建立科普基地117个。开展科普活动9653次,举办各种科技培训12万期(次),培训有关人员达800万人次。

科研院所改革改制工作积极稳步推进,一批科研院所创办的科技型经济实体逐步发展壮大。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区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9个,招收研究生1547人,比上年增长69.6%;在校(学)研究生3057人,比上年增长48.6%。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0所,招生5.85万人,比上年增长24.0%;在校生15.16万人,比上年增长28.6%。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533所,招生11.88万人,比上年增长3.6%;在校生35.49万人,比上年减少5.9%。普通高中共有501所,招生17.12万人,比上年增长11.6%;在校生43.6万人,比上年增长18.1%。初中2554所,招生91.16万人,比上年减少5.1%;在校生249.36万人,比上年减少1.5%。初中毛入学率达95.2%,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小学16077所,全年招生78.82万人,比上年增长2.7%;在校生525.29万人,比上年减少2.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4%。特殊教育学校招生2471人。

成人高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年末,全区拥有成人高校11所,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5.98万人,比上年增长29.8%;在校学生13.37万人,比上年增长32.4%。全年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毕业学员406.04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成功举办了2001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和全国第十一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至年末,全区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8个,公共图书馆94个(不含乡镇部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8个,档案馆101个,博物馆40个。全区共出版报纸5.97亿份,各类杂志0.55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5.8%;图书2.22亿册(张),下降6.3%。全区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比上年多4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8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86.2%和91%。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34万个,床位8.8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8.5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79万人,其中,医生6.13万人,护师、护士4.13万人。全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05所,卫生技术人员0.65万人。拥有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03个,卫生技术人员0.61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1316个,卫生技术人员2.84万人。全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5%。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在亚洲锦标赛上,我区体育健儿共获得金牌10枚、银牌1枚;3人3项3次创亚洲纪录,1人1次1项创世界纪录。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9枚,银牌21枚,铜牌10枚。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城市(县城以上)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自来水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650万立方米/日,增长5.0%;污水处理能力150万立方米/日,增长14.5%;污水处理率达54.5%,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垃圾处理率达80%,提高1.0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2.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城市道路长度达4020公里,增长8.0%。公交标准运营车数2900标台,增长11.8%;出租汽车数9500台,增长4.0%。建成了一批绿地广场和游园绿地,城市市容进一步美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各级环境监测站63个,比上年增加3个;环境监测人员1142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85个,总投资0.77亿元。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绩。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62个,比上年增加29个,面积达698.2平方公里;建成城市噪音达标区65个,比上年增加36个,面积达379.2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全区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2个,其中,国家级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61.2万公顷。生态示范区建设单位8个。

十二、人口

人口再生产继续向低生育水平转变。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3.8‰,死亡率为6.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7.9‰下降到7.7‰,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增长控制目标。年末全区总人口4788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增长0.8%。其中,城镇人口1350万人,占总人口28.2%;乡村人口3438万人,占总人口71.8%。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506万人,占比重52.3%;女性人口2282万人,占比重47.7%。0-14岁人口1254万人,占总人口26.2%;15-64岁人口3184万人,占总人口66.5%;65岁及以上人口350万人,占总人口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