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6 潮州市统计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新的发展。全市有专业文艺团体2个,文化艺术馆4个,文化站52个,剧场、影剧院3个。公共图书馆3个,公共图书藏量323千册。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2%。全年出版报纸1520万份,杂志4.8万册。全市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省级奖12项,其中小戏曲《冤与缘》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小型剧本二等奖、戏曲剧本《益春外传》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将剧本奖;蔡武或的歌曲《韩江情思》获得省业余文艺创作一等奖;话剧小品《打赌》获得省业余文艺创作二等奖、潮州歌谣《潮州绣花谣》获得省业余文艺创作二等奖。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新进展。去年我市发生“非典”疫情后,各级政府增加了卫生投入,迅速果断推进定点医院和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70家,床位2310张。各类医疗门诊部、所715个,专科防治站、所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个。全市卫生机构人员7532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2631人,注册护士1194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集中住院分娩率为70.95%,比上年提高2.39个百分点;农村人口清洁卫生水普及率为97.4%;农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为80.6%;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为86.97%。全市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5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市武术队参加省级比赛获奖88项,其中一等奖17项;参加全国比赛获奖11项,其中一等奖5项。市围棋队参加全国“春苗杯”比赛获金牌2枚和团体第三名。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市供电、供水能力明显提高,市区供电量8.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2%;市区日供水能力22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547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4%。市区生活污水排放量2550万吨,比上年减少7.5%;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6.2%;市区生活垃圾全面实行袋装化,生活垃圾清运率100%。市区绿化覆盖面积1480公顷,绿化覆盖率39.26%。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容市貌有较大改观。

环境保护工作有所加强。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市区、潮安和饶平县城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质量标准。水源保持较好质量,韩江潮州河段、饶平黄冈河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类质量标准。市区工业废气、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25.2%和10%;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上年上升20.86%,工业粉尘排放量比上年上升0.77%。市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2.43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6.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24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4.35万人。全市当年出生人口2.61万人(计生口径),出生率为10.49‰,比上年下降0.4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15‰,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64元,比上年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3962元,比上年增长2.5%。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714元,比上年增长14.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6亿元,比年初增长22.5%。

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7212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性支出3568元,比上年增长8%。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2.4%和49.02%。市区每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50台、电冰箱71台、空调87台、家用汽车4辆、摩托车108辆、家用电脑28台、住宅电话110部、移动电话137部。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99台、空调12台、家用电脑6台、摩托车62辆、住宅电话87部、移动电话67部。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4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其中居民住房成套率为87%;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3.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

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全市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2万人,比上年增长18.3%,其中企业职工17.1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8.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11.9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9万人。全年征收各项社保基金2.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全市共有3.5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1.4%,发放资金1576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社会福利院2所,镇办敬老院46所。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0.29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09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中,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金支出4417万元,比上年增长8.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292万元,比上年增长17.4%。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