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1997年,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和庆祝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经济管理,推进经济建设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凭借近年来形成的生产能力,国民经济实现了“低通胀、适度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1997年,全市国民经济在“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方针指引下,实现适度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全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经济增长、财政收支、国际贸易、市场物价、社会就业等方面发展态势良好。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0.92%;第二产业增加值153.8亿元,增长17.56%;第三产业增加值108.2亿元,增长26.67%。

市场物价涨幅持续走低,呈现涨幅低、波动小的特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0.3%(总指数为99.7%),涨幅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指数为100%),涨幅回落8.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总指数为101.5%),涨幅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收费价格上涨13.1%(指数为113.1%),涨幅回落1.9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下波动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下波动5.1个百分点。物价涨势逐月走弱。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87.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16.5万人,比上年下降5.79%;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99万人,增加0.22万人。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取得进展。劳动部门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5649人,安置失业职工和富余人员5167人,失业、富余人员再就业率达59.7%。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力度得到加强,全年市镇两级劳动部门劳动争议案结案率达96%。

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0.9:52.3:36.8。第一、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大中型企业发展加快。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95.3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19.39%。

新的投资主体不断得到培育,投资主体结构得到调整。在投资体制改革的带动下,公有制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外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私营、个体等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市投资主体已发生明显的变化,互相参股、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基本形成,所有制结构逐步得到完善。在全市生产经营基本单位数中,公有制经济占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9.8%,个体、私营经济占81.1%,股份制经济占0.3%。1997年末,城乡私营企业工商登记数4527户,比上年末增长30.2%;注册资金35.27亿元,增长33.45%。城乡个体工商户95389个,增长9.2%;注册资金31.05亿元,增长15.64%。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改善。由于科技进步在提高经济质量中作用的逐步加大,结构的改善和进一步深化管理措施的到位,促进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善了宏观经济效益。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3.35万元,比上年增长19.22%。明显高于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2.98%、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2.33%,零售物价上涨-0.3%,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加强经济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市直、镇区、管理区三级总资产比上年增长9.5%,负债仅增长1.2%,资产负债率回落4.3个百分点,净资产总额增长20.30%。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有所提高,三级当年实现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8.2%,支出增长12.9%,结余增长44.7%。增收节支、增资减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仍然不高,效益回升的基础较为脆弱;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资金沉淀过多,循环不畅,对金融市场的压力加大;国有、集体经济发展力减弱,生产经营困境难有新的突破;同时,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

市、镇、管理区三级继续把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作为农业经济工作和稳定农村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三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向前推进,农产品供给量稳步增长。全市农业总产值25.32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全年粮食总产量24.7万吨,增长1.5%;糖蔗总产量34.6万吨,增长26.2%;蔬菜总产量64.1万吨,增长7.31%。水果总产量16.5万吨,下降20%。其中荔枝总产量2.25万吨,增长52.47%。

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年生猪饲养量177.3万头,比上年增长26%,其中肉猪出栏量115.4万头,增长25.8%。全年肉类总产量12.9万吨,增长11.14%,其中猪肉产量9.9万吨,增长19.1%。三鸟上市量1862.6万只,增长0.6%。禽蛋产量6295吨,增长7.4%。

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贝类)8.8万吨,比上年增长10.7%。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5万吨,增长6.5%;淡水产品产量5.3万吨,增长13.6%。在水产品产量中,养殖产量6万吨,增长11.9%。

造林绿化事业向前推进。全年造林面积3.28万亩,比上年增长11.2%。四旁植树218.4万株,增长64.2%。当年幼林抚育面积3.8万亩,增长26.7%。森林面积增加1.4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5.4万立方米,覆盖率提高0.5个百分点,达29.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9%;完成土石方804万立方米,增长5.8%;投入1225万个劳动工日,增长21.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8.9万千瓦,增长9.8%。有效灌溉面积48.7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61.8亿千瓦时,增长22.5%;农村化肥施用量11.2万吨,下降5.4%;农药施用量1902吨,增长7.3%。

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种植业所占比重由上年43%上升到43.5%,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由44.3%上升到48.9%。农产品商品率84.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发展势头。年末全市工业企业16857家,比上年末增加1531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市属工业产值103.5亿元,增长30.2%;镇区办工业产值144.8亿元,增长17.9%;管理区及村办工业产值194.7亿元,增长16.8%;城乡合作及个体工业产值29.2亿元,增长1.17倍。全年镇及镇办以上工业总产值268.1亿元,增长20.7%。其中国有工业总产值8.6亿元,下降19.7%;集体工业总产值44.9亿元,下降29.9%。全市“三资”工业企业总产值203.2亿元,增长44.21%,推动整个工业增长15.5%。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342.1亿元,增长23.4%,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9.5%;重工业总产值149.9亿元,增长20%。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技术含量较高、市场需求较旺和基础工业产品增长较快。年发电量195.7亿千瓦时,增长8.4%;服装69798万件,增长29.6%;机制纸及纸板35.1万吨,增长14.3%;交流电动机76.3万千瓦,增长40.8%;滚动轴承830万套,增长21%;彩色显像管231.8万只,增长2.3%;电子元件64.1亿只,增长26.6%;电话单机243.1万部,增长21.6%。